前言
1958年,剛在55年授勛儀式上榮膺上將軍銜的朱良才,突然向組織提了一個申請,表示要主動辭職。
這一舉動不僅讓中央領導感到意外,更引得毛主席親自過問,特派聶榮臻深過來了解事情經過。
那么這一申請背后隱藏著朱良才將軍怎樣的考量?最后事情又是怎么解決的呢?
一位特殊的客人
1958年,朱良才的家中來了一位意外的訪客,他躺在病床上接待了對方,兩人一躺一坐,心中都有千言萬語,但又不知如何開口。
來人正是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看著躺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消瘦的仿佛只剩一副骨架的朱良才,哽咽著問:“怎么就成這樣了?!?/p>
朱良才笑著搖搖頭:“都是老毛病了,我知道你今天來是為了我辭職的事,但你看看我這樣,實在是有心無力了。”
聶榮臻聽完有些生氣,表示眼下已經不需要打仗了,那么朱良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積極接受治療。
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先賴傳珠代替主持一下軍區的工作,或者由他和組織申請,給朱良才換個清閑一些的工作。
對此朱良才擺擺手表示,賴傳珠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走后,由其主持軍區的工作肯定沒問題。
且他現在確實已經不適合再擔任其他工作了,不如給年輕人騰騰地方。
“你就比我小一歲,而且你知道我是帶著主席的命令來的嗎?古往今來,沒聽說那個開國將軍主動辭職的”
對于朱良才的推辭,聶榮臻感到十分不解,朱良才和聶榮臻一起共事多年,深知對方的脾氣,沒有正面回答他的話。
而是調侃著表示:“我史書讀的少,古時候有沒有,我不清楚,但建國我這也是頭一份了,說不得以后史書上也能記我一筆呢。”
聶榮臻看著朱良才枯黃消瘦的面容,終是忍下了心中的怒火,又讓人喊來和他一道過來的醫生給朱良才做了一個簡單的檢查。
最終醫生得出結論,朱良才之前舊傷未愈又添新傷,身體早已經不堪重負。
建國后,雖然不用參加戰斗了,但自擔任北京軍區政委之后,身上的擔子更重。
他為了不辜負組織的期望,耗費心神太過,現在已經形銷骨立,若不好好休息,再繼續勞心勞力,恐對壽數有礙。
聽到醫生的報告,聶榮臻心中遺憾和惋惜交雜,但更多的是后悔。
要說起朱良才和聶榮臻的關系可以追溯到他們的革命歲月。
1937年,聶榮臻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政治委員,與司令員林彪主持晉察冀軍區抗日戰爭。
1938年,朱良才到晉察冀軍區當3軍分區政委,聶榮臻作為他的直屬領導,一做就是8年。
兩人年紀相當,有共同愛好,于聶榮臻而言,他和朱良才不僅是上下級,更是戰友。
聶榮臻不能接受的是,他們一同面對艱難困苦,共同面對敵人的挑戰,結果現在戰爭勝利了,朱良才的身體卻垮了。
當年總想著大家都還年輕力盛,一個人當兩個用,結果朱良才點燈熬油似的把自己熬成了這般模樣,現在真的是悔之晚矣。
之后聶榮臻將朱良才的情況上交報告給毛主席,毛主席聽完后,嘆息著著說:“他這擔子一放,是我們的損失啊?!?/p>
投身革命道路
朱良才少時自私塾啟蒙,后在當地小學和中學讀書,在學校期間接觸到新思想的洗禮,開始參加革命活動。
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后跟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給主席和朱德當過秘書,在紅軍中歷任營部書記,支隊、師、軍政治委員等職。
他雖是一介書生,但在蘇區的反圍剿戰斗中,自己身先士卒,指揮軍隊作戰多次獲得勝利,其軍事才能不能說驚才絕艷,但也得到了軍中上下的認可。
期間戰友曾勸他安心在后方工作,但朱良才卻表示在抗戰時期,在哪里都會遇到敵人,與其等著敵人來殺,不如先練練自己的本事。
長征過程中,朱良才雖不是先鋒但在后方也曾擔任要職,并在困難的環境中展現了堅強的領導和組織能力。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朱良才任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秘書長,1938年秋到晉察冀軍區,參與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帶領部隊與日軍作戰,并在戰場上表現出色。
日本投降后,聶榮臻為了培養更多的軍事和政治干部,提議創建干部學校。
朱良才作為聶榮臻的得力助手,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一同為我軍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在此期間,朱良才還在軍中擔任重要職務,參與了解放戰爭的后續戰役。
但眾人在他申請辭職之前都沒想到,其出色的工作能力是以身體健康為代價的。
最后組織和主席鑒于朱良才的身體情況,批準了他的請求,然而,在當時的背景下,開國上將主動辭職真是建國以來頭一遭。
因此,朱良才的辭職在軍隊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歲月靜好致敬英雄
朱良才退出領導崗位離職休養后,生活相對低調,雖然一直因病纏綿病榻,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
還將自己的革命經歷和見證的歷史事件都記錄下來,其中有幾篇文章還被選為了語文課本的教材。
朱良才的妻子李開芬也是一名革命戰士,她1933年參軍,1936年入黨。
戰爭年代她一直在后方從事后勤等政治工作,和朱良才共同經歷了中國革命戰爭年代的各種艱難困苦,包括長征等革命斗爭。
在朱良才離職后,李開芬并未對丈夫的選擇做出質疑,反而在生活中給予他更多的關愛和照顧。
相比于之前兩人都忙于工作的聚少離多,在朱良才離職后,他們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樂趣,生活反而更加和諧。
結語
朱良才于1989年在北京病逝,其家風和教育理念強調的是品德修養和對工作的敬業精神,而不是追求個人的名利和地位。
在朱良才的言傳身教下,子女們都秉承了低調、務實的工作態度,以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辛勤工作,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