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1年7月,中國與朝鮮正式簽下“血盟”,自此朝鮮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軍事同盟國。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是兩國友誼的最佳見證,也是朝鮮人民軍與中國志愿軍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勞動成果。
可短短幾年時光之后,兩國的關系不復往日那般親密。
1969年,昔日與中國同仇敵愾的朝鮮人民軍更是傳出了,想要跨過鴨綠江的信號。
好在毛主席只做了一件事,就化干戈為玉帛,那么毛主席究竟做了什么?中朝關系又是如何放緩的呢?
血肉鑄成的堅固友誼
中國與朝鮮之間的友誼,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撤出中國與朝鮮半島。
之后朝鮮半島在蘇聯與美國的交涉下,以北緯38度為界一分為二,也就是大家所說的“三八線”。
彼時中國的政局要更為復雜一些,蔣介石政府假意與我黨談判。
然而這份表面和平并沒有維持多久,1946年6月,蔣介石單方面撕毀國共兩黨的停戰協定,華夏大地再次陷入戰火。
彼時,中國已然經歷了幾十年戰亂,就連輕工業、手工業也難以為繼,哪來的重工業與軍工產業呢?
國民政府可以從美國手里獲得槍炮支持,共產黨人手中的熱武器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蘇聯老大哥確實為我黨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幫助,但付出更多的則是朝鮮。
解放戰爭打到東北時,東北工業重鎮大多在國民黨占領之下,交通運輸線路也大多無法供共產黨通行。
前線戰士們需要的物資從哪兒來呢?在解放軍戰士們的血肉攻勢下,四條交通運輸線順利開辟,其中兩條陸路運輸線,都要路過丹東的家門。
之后光送糧、送槍、送布還不夠,4萬多名朝鮮族青年毅然決然的加入我國解放軍,他們與我國老百姓一起迎來了新中國的春天。
正因如此,我國才會在1950年毅然決然的加入到朝鮮戰爭之中。
即便對方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我國志愿軍戰士也未曾退縮過。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一向秉持不結盟政策的中國,首次為朝鮮破例。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中特別標注,當雙方中的其中一方遭受侵略時,另一方必須進行無償支援。
這也是我們長城中朝關系為“血盟”的重要原因。
逐漸降溫的中朝關系
當時中朝雙方絕對沒有想過,僅在短短幾年之后,這無比堅固的“血盟”就出現了裂痕。
1965年,朝鮮政府就本國外交政策作出調整,金日成在當年12月向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勃列日涅夫致電,希望能與對方進行面談。
朝鮮領導人金日成想要與蘇聯見面,和中國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就要說到當時中蘇相當尷尬的外交局面了。
建國之初,我國工業化體系之所以能夠在短短7年間初具雛形,蘇聯毫無保留的扶持與援助居功甚偉。
抗美援朝期間,蘇聯更是直接半價向我國援助了大量武器裝備,注意是半價,不是無償,這筆錢早晚是要還的。
可以說對于幫助過我們的蘇聯,中國一向相當慷慨。
然而我們的付出在蘇聯看來還遠遠不夠,他們所圖甚遠,比如一座永不封凍的港口,以及中國的軍事獨立權。
1958年,蘇聯向中國提出希望中蘇合作,建立“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
中國出錢,蘇聯出技術,建立一支“聯合艦隊”,對于海軍實力相對薄弱的中國來說似乎還不錯。
可一旦“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搭建完畢,蘇聯艦團就可以在我國沿海地帶暢通無阻,這無疑是對我國獨立軍事權的挑釁。
國家主權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頭號紅線,蘇聯此舉無異于在中國在底線上狂歡。
中蘇關系因此極速降溫,彼時,蘇聯無疑是全球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哥。
很多國家為了維持與蘇聯的友誼,不得不下降了與中國的外交親密度。
朝鮮起初與中國關系極其親密,蘇聯索性搞起了牽連政策。
直到1964年10月,東亞大陸出現了兩件大事。
10月14日,赫魯曉夫下臺,勃列日涅夫走馬上任,10月16日,中國羅布泊綻放出了第一朵蘑菇云。
朝鮮政府先是對我國原子彈研制成功表達了由衷的祝賀,隨后就是向我國提出了技術共享請求。
朝鮮對于原子能的追求可以追溯到1955年,當時他們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起了第一個核物理研究所。
1962年中蘇關系降溫,朝鮮趁此機會向赫魯曉夫提出,援助一個核能研究中心。
赫魯曉夫確實答應了,蘇聯專家送給了朝鮮一個輕水反應堆,可想從輕水反應堆中提取核彈必備材料,可沒那么容易。
中國的成功對于朝鮮來說,可謂是瞌睡來了送枕頭。
他們沒有想到中國會拒絕,他們也沒有想到一向對朝鮮態度冷淡的蘇聯,在此時送來了許多“糖衣炮彈”。
勃列日涅夫對朝態度與赫魯佐夫全然不同,他似乎更喜歡通過善待與中國交好的國家,達到孤立中國的最終效果。
1965年,朝鮮公然指責中國,破壞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在國際場合對中國大肆抹黑中朝關系自此正式降溫。
化干戈為玉帛
修正主義大行其道的蘇聯,真的可以滿足朝鮮的要求嗎?
1966年3月,我國自覺話不投機半居多,主動拒絕出席蘇共23大會議。
之后也曾向朝鮮致電,希望朝鮮同我國一道,拒絕出席該會議,但是最終金日成還是派出了代表團。
在此次會議中,蘇聯沖著朝鮮說了不少“體己話”,比如要求美軍從朝鮮半島撤軍,簡直就是說到了朝鮮政府心坎里。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蘇聯與朝鮮越走越近,兩國展開了一系列經濟、技術合作,政治立場上也高度綁定。
1967年,朝鮮甚至關閉了數所華僑學校,中國大使館在朝鮮政府要求下也要關閉櫥窗。
中朝雙方的意識形態分歧,已經逐漸走向白熱化。
1969年,中國與蘇聯爆發大規模邊境爭端,該年3月蘇聯官兵入侵我國珍寶島,在我國守軍抵抗之下,未能如愿登島。
中蘇關系正式陷入冰點,中朝關系也隨之進入劍拔弩張的狀態。
彼時,蘇聯數次叫囂要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金日成也將大部隊聚集在鴨綠江一案,難道說和平真的不復存在了嗎?
好在最終中蘇核戰并未爆發,蘇聯同樣忌憚中國擁有的核力量。
駐守在鴨綠江沿岸的朝鮮士兵也因為“一件小事”,改變了方向。
金日成政府從未放棄統一朝鮮半島的野望,1969年他派出一支精銳部隊,悄悄潛入韓國,并成功占領總統府。
他甚至還將箭矢,指向了正在附近海域巡邏的美國“普韋布洛”號間諜船,此舉無異于直接向世界霸主發出挑戰。
眼見同樣的戲碼很可能上演第二次,朝鮮政府終于想到了曾經救他們于水火的盟友。
1969年國慶節前夕,毛主席再次向金日成發出邀請,希望朝鮮領導人能夠來朝訪問。
而考量許久后,金日成同意了毛主席的邀請,這也意味著中朝外交在停滯多年后,終于邁向正常化。
那些停駐在鴨綠江沿岸的朝鮮人民軍,終于也可以回家休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