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0年,晉察冀軍區出了一件大事,有20多名戰士攜槍出逃,這對全軍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上級決定將逃兵的領頭人槍斃,以正軍紀,但這位逃兵領頭人曾是紅軍強渡烏江的戰斗英雄,是功臣。
毛主席得知后親自為他求情:給他條活路吧!那么,這位功臣究竟是誰?他又為何這么做呢?
烏江之戰
紅軍突破烏江是革命史上的一次重大戰役,因為烏江有天險,平常時渡舟過去尚且非常困難。
何況是一邊要對付敵人,一邊要過江的紅軍隊伍,所以當時紅軍先是派出了一支先遣團負責打通這道天險,剩下的隊伍則在后面阻擊敵軍。
計劃等到天險一打開,隊伍再分散過江,這就能進入遵義城,加強團是從各部隊中抽調戰士組成的,全軍的精銳幾乎都在這里。
戰士們都明白,這場仗對于紅軍的生死存亡非常重要,哪怕犧牲生命,也要將這場仗打好。
紅軍一邊過江,一邊還要躲避敵人的槍林彈雨,但滔滔的烏江里哪有地方可以躲避。
一批又一批的戰士被敵人的子彈穿透胸膛,敵人們居高臨下,獰笑著向紅軍射出一排排的子彈。
后面的隊伍與敵人交戰也很吃力,每拖延一會兒,就有不少戰士犧牲。情急之下,加強團決定組織一批敢死隊員。
當時有一位排長挺身而出,他就是楊上堃,上級看到他站了出來,非常欣喜,因為楊上堃有著極為豐富的戰斗經驗。
1914年,楊上堃出生于江西贛州,從小父母雙亡,與姐姐相依為命,可以說姐弟倆是吃百家飯長大的。
1931年,他參加了工農紅軍,先是當了通訊員,當然在那個年代,沒有后方前方之分,即便是通訊員也要處在槍林彈雨的一線。
他打仗勇猛,為了革命,多次把個人安危拋之腦后,為此組織上很欣賞他,就將楊上堃提拔為了班長。
從那以后,他的職務連連上升,憑借著敢打敢拼的精神,將手下的戰士都培養的很好。
紅軍渡烏江時,楊上堃已經是排長了,當聽到團里要派敢死隊沖鋒時,他不等上級話音落下,就站了出來。
因為楊上堃此前已經參加過多次敢死隊了,看到過無數戰友倒在自己的面前。
他深知,這種時候,如果自己這個當排長的不上,底下的戰士就更沒有勇氣當為部隊開路的敢死隊員了。
果不其然看到排長如此,戰士們也都有了底氣,不過眼下說是一個加強團,實際上,武器裝備遠遠不如固守天險的敵人。
可即便如此,團里面還是將最精良的武器都拿了出來,分配給了十幾個敢死隊員。
眼下他們每個人的身上幾乎都背著三支槍和十幾個手榴彈,可以說勇士們都抱著必死的決心。
為此出發前,他們找到身邊的戰友交代事情,實際上就是交代遺言,楊上堃也找來了自己的老鄉。
“我可能回不來了,身上也沒什么東西,只有參加革命以來獲得的幾枚勛章。”
“如果你能活著回江西,就把這些東西給我的姐姐,讓她留個念想!”
老鄉聽完這話后早已經濕了眼眶,但紅軍戰士個個豪情萬丈,為了革命視生死如無物。
“這些東西還是你自己帶回去吧,我先替你保管著!”
楊上堃重重的點了一個頭,隨著沖鋒號響起,三艘竹筏沿著烏江的暗流快速向對岸劃去。
當時江上起了霧,敵人并沒有發覺,正當楊上堃覺得有驚無險時,霧氣突然散去,敵人的機槍密集的朝竹筏射擊。
不斷有戰士倒下,此時,楊上堃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必須沖上對岸,把敵人的機槍陣地干掉,只有這樣,大部隊才能過來。
三艘竹筏動作很快,登上江灘后,作為敢死隊長的楊上堃命令眾人把所有的手榴彈朝敵人扔去,這是必死一搏。
他身材矯健,將指揮權交給副隊長,孤身一人向敵人的機槍碉堡沖去,一邊跑一邊扔手榴彈,憑著靈活的身法,竟然將敵人的碉堡全部拔掉。
此時,在高處懸崖上的敵軍也被隊員消滅,紅軍大部隊開始交替過江,敵人的殘兵敗將見狀,紛紛狼狽而逃。
就這樣,紅軍成功的突破了烏江天險,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戰術,敢死隊在這次任務中表現出色。
尤其是楊上堃,他是紅軍突破天險的功臣,之后就連毛主席都知道了他的事跡,并提出了表揚,可就是這樣一位英雄,后來卻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出走
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后,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帷幕拉開。
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因為蔣介石對我軍還是有很深的顧忌,只同意給我軍三個師的編制。
于是部隊就實行了職務改革,紅軍時期的師長被降為團長,連長被降為團長。
其實這只是職務上的虛名起了變化,可還是有一部分人在乎職務的高低。
就比如說楊上堃吧,他那時擔任八路軍115師某團營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后,因為出色表現,被調任為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參謀長。
所以楊上堃認為,與之前的營長職位相比,參謀長名義上看是升了,但實際上已經不是軍事主官了,組織上這是明升暗降,以自己的功勞,當個團長也不過分。
為此這位長征路上的英雄開始不滿,經常和人發牢騷,恰好,偵查科長袁彪也對職務不滿。
兩人經常湊到一起說上級的不是,并表示了想要脫離隊伍的意愿。
起初,楊上堃是有些猶豫的,他覺得自己十幾歲就參加了紅軍,在隊伍里為革命干了這么些年,現在走就是對不起革命。
可袁彪卻認為,他們可不是背叛革命,出去之后拉起支隊伍,照樣打日本鬼子,等到隊伍做大做強了再回來,到時候就不信還干不了個團長!
楊上堃一聽就被蠱惑住了,覺得這話說的非常有道理,于是,他叫上20多人拿上了武器。
“現在我要出去自己拉隊伍打鬼子了,你們都跟著我,保準回來都能把職務往上提一提。”
就這樣,20多個人出發了,軍分區司令員楊成武很快就得知了此事。
事關重大,他立刻派出大部隊尋找,并將這個情況反映給了八路軍總部。
彭老總憤怒不已,認為這些人給整支部隊帶來了極大的惡劣影響,使得軍心不穩,于是他下了死命令,要求將楊上堃等人抓過來。
等大部隊找到這20多個人時,楊上堃一直辯解自己不是背叛革命,而是出去招兵買馬,拉起隊伍后再回來。
但越辯解越讓人誤會,被抓回軍區后,彭老總向中央建議,把為首的楊上堃槍斃,只有這樣才能讓一些有心之人畏服。
毛主席聽到是楊上堃叛逃后也非常吃驚,當聽完工作人員匯報的楊上堃供詞后。
他覺得楊上堃不是叛逃,而是一時走了錯誤的道路,便開始為他說情。
“像這種情況,如果真是叛逃,把他槍斃了誰都無話可說。”
“但楊上堃立過大功,他渡烏江的時候擔任過敢死隊員,是革命的功臣。”
“這次他走了錯誤的道路,但這個人還是個好戰士,應該給他條活路啊!”
彭老總聽了毛主席的分析后,覺得楊上堃是有錯,但還不到該殺的地步。
于是,組織上就給了楊上堃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當他得知是毛主席親自為自己求情后,心里慚愧萬分,從這以后,變得很謙虛,并努力為革命做貢獻。
1941年,楊上堃受組織命令到抗大深造,他非常感激組織上給自己的學習機會。
抗日戰爭勝利后,被派往吉林軍區吉林警備司令部任副司令員,在打擊反動派的戰場上,楊上堃又拿出了當年強渡烏江的那股勁頭。
他指揮有方,屢立戰功,參加了多次戰役,隨著全國解放的地方越來越多,地方需要大量的干部,于是很多軍官就脫下了軍裝到地方去鞏固新生政權。
楊上堃主動要求脫下軍裝,但上級覺得,以他的才能還可以為軍隊做出更了不起的事業。
新中國成立后,楊上堃被授予上校軍銜,在江西贛州擔任警備區司令員。
他在這里干了將近20年,把當地的治安環境和部隊的綜合素質都建設的很好。
到了70年代,楊上堃又有了更艱巨的任務,上級派他去福建建設兵團任副司令員。
此后,他投入了更加忙碌的工作中,在福建的四年時間里,再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彼時,他的身體已經不好了,考慮到他的身體情況,組織在1975年把他調回了江西軍區任副司令員。
1982年,他向組織上提出離休,楊上堃為祖國貢獻了一生,離休后不到兩年就因病離世了。
結語
縱觀他的一生,雖然犯過些錯誤,但這并不影響他干出的輝煌成就。
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楊上堃的經歷,將這句話體現的淋漓盡致。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有才干之人,都要時刻糾正自己思想上的不足,這樣才能更好的為祖國做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