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國共產黨終于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果實,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中華大地上煥發著別樣的光彩。
可這一切都離不開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為了能讓廣大人民群眾記住這些革命先烈,中央決定修建一座碑來記錄這些英烈,讓這些民族英雄可以永垂不朽。
這個建議一經提出,毛澤東主席首先表示贊同,建造人民英烈紀念碑本是好事。
但是隨后,毛主席居然大發雷霆,究竟是什么讓主席如此氣憤?
紀念碑準備工程
當中央準備建造英雄紀念碑后,各個部門對此都表現的極為重視,而對于應該建造何種樣式的紀念碑成為了大家傷腦筋的事情。
有人認為英雄紀念碑應該是莊嚴肅穆的,而有的人卻認為美觀也是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對于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想法,可謂是層出不窮,但卻一直沒有一個具體的定論。
因為紀念碑的建造之初存在爭議,所以此事推了又推,很久也沒能得到最終的結果。為了能夠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于是便有人提出了一個好的建議。
既然紀念碑的造型在中央并沒有一個準確的注意,也遲遲沒有定論,那么不如就讓廣大人民群眾也進來參與討論,畢竟人多力量大,群眾的力量是無限的。
更何況人民英雄紀念碑本就是為了人民而建造,沒理由不讓人民群眾參與。
于是中央便發出通告,關于紀念碑的造型設計全國人民都可以加入進來,大家可以用郵寄的方式將自己的設計稿郵寄到專業的部門,最終在經過審批決定是否可以通過使用。
此消息一被發出,群眾們立即被鼓動了起來,廣開思路,天南海北的群眾們都紛紛獻言獻策,各種的設計稿被送往設計院,五花八門的設計稿果然給予了設計人員們靈感。
正是由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關于紀念碑的設計思路好像瞬間就被打開了。
設計師們聽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體從“虎門銷煙”開始描繪,到解放全中國作為碑體的結束段。
整個紀念碑記錄了下來了中國百年的辛酸史,也將人民群眾的最終勝利雕刻。
隨著碑體有了著落后,碑座的設計也逐漸落實,紀念碑的碑座是邀請了著名的建筑專家林徽因女士來設計的。
林徽因女士巧妙的將紀念碑的底座按照佛教的須彌座設計,并由融入進了牡丹,荷花,菊花作為裝飾,個底座顯得既莊嚴又不失美感。
紀念碑建材
隨著紀念碑紀念碑的設計逐漸落成,關于紀念碑的建造材料自然也不能馬虎,又一個難題找上了設計組的人員。
首先需要重視的就是紀念碑建造所用的石料,必須使用極好的石塊,以此來保證紀念碑的質量,不能夠允許紀念碑輕易便被損壞。所以為了找尋最好的用料,中央在尋找石頭這一上面花了極大的功夫,經過了幾個月的探尋與實踐,過濾了許許多多的建材。
這時,負責尋找建材的人員們花崗巖是眾多石料中最為堅固也最為耐久的。
于是大家初步將花崗巖認定為建筑材料。只是花崗巖種類繁多,還要從其中選擇最為堅固的一種。這又經過了許久的比對與考量,最終決定使用青島的一種名叫浮山花崗巖。
鑒于設計稿的圖案,為了能夠最大程度上的刻畫出每一幅畫面,設計院規定必須要采用整塊的花崗巖石去刻畫。
這時問題就來了,一塊極好的青島浮山花崗巖重量差不多要達到300噸。
建國初期的新中國,科技并不發達所以運送石料就成了一大難關。沒有高科技的加持,石料的開采和運送就只能依靠最原始的人力方式來進行。
極好的浮山花崗巖生長在山東省境內的浮山大金頂,要將其巨大的花崗巖開采是極其有難度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還要保證花崗巖的完整性,這就讓開采過程難上加難。
歷經了幾個月之久,開采的工人才終于將花崗巖從青島浮山大金頂完整的開采出來。
將花崗巖開采出后,更加有難度的就是如何將如此巨大的花崗巖搬運下山的問題。
經過了大家許久的討論與嘗試,最終大家還是認為運輸花崗巖最穩妥的方式還是要依靠人力搬運。
于是眾多工人集合在一起,齊力將花崗巖往山下搬運。沉重的花崗巖讓在場的所有工人都鉚足了勁,卻也只能挪動一點點。
好在所有的工人師傅們都沒有放棄,一天不行就兩天。在大家的齊心合力之下,自浮山大金頂到青島市中心,38天后這塊花崗巖才終于被運到了青島市中心。
而后自市區運往青島火車站送往北京,整個過程極其復雜,經過統計這項工程運用了將近7000人,才算取得最后的成功。
到達北京后,自北京站運送到北京天安門廣場又足足花費了10多天。
毛主席親自題字
在紀念碑的設計與石料都被安排完畢后,為了讓能夠更加凸顯出紀念碑的意義。
負責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總設計師林徽因提議到,可以讓毛主席與周總理在其上面題字,畢竟沒有什么比這更能讓人意識到中央對于紀念碑的重視了。
當毛主席聽說需要他在紀念碑上題字的時候,毛主席欣然答應了下來,并對此事給予了極大的重視。
可就在這時,毛主席又接受到了另外一種建議。
這提議就是應該在碑文中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中國優秀事跡,并將這些年來中國共產黨為國為民的場面一一刻畫到人民英雄解放碑之上,以此來彰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做出的卓越貢獻。
在得知這一提議后,毛主席很快便否定了,在毛主席看來,中國戰爭的勝利是由中華人民共同努力的成功,不單單只是中國共產黨付出。
況且,所謂人民英雄解放碑其重點應該是人民,而非共產黨。
所以,毛主席下令紀念碑中不可再刻有任何帶有中國共產黨的字眼,而應該更多的運用人民與英雄的字眼。
毛主席的這一行為,極大的彰顯了偉人的胸懷,也讓人民更加信服共產黨。
由于主席的要求,紀念碑上不能撰寫中國共產黨的字眼,所以以何為主題作為碑名再一次引起了大家的討論。
不能使用共產黨的字眼讓大家都為了難,經過幾番的爭論,大家便一致同意往毛主席的發言中去尋找靈感。
而其中一次毛澤東主席在政協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話語讓大家有了方向,最終敲定從這句話中,選擇人民英雄為主題。
敲定了碑名后,下一步就是要由毛澤東主席題字了,為了能夠讓碑名以最好的方式呈現在人民的面前,毛主席可謂是在私底下默默的下了許多的苦功夫。
眾所周知毛主席的書法造詣一向十分了得的,但是毛主席依舊不敢松懈,為了能夠寫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幾個字,毛主席每日空閑之余都要拿出出來練一練,以求寫到最好。
就這樣練習書法便成了毛澤東主席那段時間休息之時,所做的唯一事情。
經過多日的苦練后,毛主席終于拿出了三幅自認為寫的還可以的成品,并將其親自送到了眾人面前。
同時毛主席還耐心的詢問大家,寫的是否足夠莊重美觀。如果不符合標志的話,自己就拿回去,繼續練習。
可是眾人一見到主席的字便立刻被這折服了,主席揮斥方遒的字體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幾個字更加肅穆。
當毛主席完成任務后,負責碑文的周總理卻還在頭痛,生怕自己寫的字不夠好,不足以被鐫刻在紀念碑上。
為了能夠將字寫到最好,周總理每日中處理完工作后,便坐在桌前練習,常常連吃飯喝水都忘記了。
可當周總理身邊的秘書來提醒周總理該休息的時候,周總理卻總是與秘書說:“再練一會兒,就一會兒”。
一日中周總理可謂只有工作與練字兩件事情。可是哪怕苦練多日,周總理依舊對自己的字沒有什么信心。
最終周總理還是叫來了夫人鄧穎超,通過兩人共同商議才選出一份稱心如意的字出來交差。
在多方的努力下,人民英雄紀念碑歷經九年終于被屹立在了天安門廣場上,從此中國的人民英雄也將永遠屹立在北京的中央,供中國人民瞻仰。讓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兒女永遠的記住了他們,中華民族的英雄也真正做到了永垂不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