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大西南不少地方還沒有完全解放,即便是在新的解放區,也還有匪患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無暇顧及授銜問題的。一年后,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和蘇聯顧問都有軍銜,只有志愿軍沒有軍銜,這就導致在溝通方面不是很順暢。時任志愿軍司令員的彭德懷為此專門給中央去電,稱實行軍銜制已感必要,之后授銜工作就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由于是第一次大授銜,自身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而且參加評銜的人數又特別多,為了做到公平公正,總干部部牽頭,在1952年的時候對還在軍中任職的官兵們進行了級別評定,這也是三年后大授銜的一個重要依據。1955年秋季,為了表彰那些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成立做出重要貢獻的將領們,我軍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大授銜。這次授銜的主要依據除了52年的定級之外,資歷和戰功也是極為重要的參照依據。
在正式授銜之前,還有一個預授銜的過程,上將、大將和元帥的名單最后都要交毛主席審閱。毛主席在審閱大將名單的時候,親筆將二野的第三號人物給劃掉了。解放戰爭期間,二野打了許多大仗和硬仗。其中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的序幕,大西南戰役消滅敵軍90余萬,是解放戰爭期間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作為五大野戰軍之一,二野和其他兄弟部隊并肩作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55年大授銜的時候,二野司令員劉伯承被授予了元帥軍銜,鄧政委本來也應該成元帥。宋任窮回憶說,有一次他和賴傳珠隨彭德懷、羅榮桓向毛主席匯報授銜授勛工作,毛主席聽完匯報后,說:“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依我看,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
在毛主席的提議下,那些過去長期在部隊中擔任領導工作的同志,由于大授銜時工作重心已經不在軍中,因此就沒有參加55年的大授銜,其中就包括了鄧政委。此外,毛主席在審閱大將名單的時候,還把二野第三號人物給劃掉了。那么解放戰爭期間,二野的第三號人物是誰呢?毛主席又為何要把他從大將名單中給劃掉呢?不少人都認為二野的第三號人物是參謀長李達,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擔任過二野第四兵團政委的宋任窮曾說過:張際春是二野僅次于劉鄧的第三號人物。張際春是湖南宜章人,出生于1900年,在衡陽第三師范學校讀書期間開始接受進步思想,并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畢業后,他以教師的身份做掩護,從事秘密工作。1927年4月,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蔣介石舉起屠刀,對革命群眾和進步人士瘋狂迫害,張際春也被特務追捕,被迫四處躲避。
不久后南昌起義爆發,蔣介石調集大批兵力反撲,起義部隊的兵力和武器裝備與敵人相比都處于絕對劣勢,只能撤離南昌并打算前往廣東建立根據地,然后進行新的北伐。走到三河壩的時候,遭到敵人重兵圍堵,朱德和陳毅率部分兵力斷后,掩護主力。留在三河壩的部隊和優勢敵人苦戰了三天兩夜后勝利,僅剩下數百人,在朱德和陳毅的帶領下轉戰到了湘南并發動了湘南起義。
正在老家的張際春也參加了這次起義,并跟隨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成了朱毛會師中的一員。當時不少紅軍官兵都是苦出身,有的人連私塾都沒有讀過,像張際春這樣畢業于師范學校的知識分子可謂鳳毛麟角,因此他很快就受到了重用,負責宣傳和政工工作。幾年后,他又出任師政委。紅軍時期,張際春先后擔任過紅11師、紅13師、紅45師和紅31的政委,在擔任師政委的同時,他還兼任師政治部主任,足見其能力之強。
長征到達陜北后,張際春進入紅軍大學任職。不久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紅軍大學改名為抗大,他擔任抗大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當時不少著名的八路軍將領都在抗大學習過,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他們也都是張際春的學生。后來張際春離開抗大,擔任了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副主任??箲饎倮?,他進入中野任職,擔任中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期間發現并推廣了王克勤的團結互助作戰經驗,極大提高了部隊的整體戰斗力。
1947年6月末,中野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中野12萬大軍來到大別山后,對南京和武漢形成了直接威脅。蔣介石如坐針氈,急忙讓白崇禧率領數十萬重兵來到大別山對中野進行圍攻。大別山本來是革命老區,四方面軍主力、紅25軍和紅28軍都在這里活動過,但后來因為各種原因先后離開了。紅軍走后,“還鄉團”對紅軍家屬和進步群眾進行了瘋狂的迫害。
這次中野千里躍進大別山,是無后方作戰,本以為會得到當地老鄉們的支持。但老鄉們被“還鄉團”禍害慘了,再加上白崇禧實行了嚴苛的保甲連坐制度,這樣一來,老鄉們不要說收留中野的傷病員了,就連給養也不敢送了,這就導致部隊傷病員的安置和吃飯都成了大問題。面對困境,時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張際春一面組織精干的小部隊打擊“還鄉團”和小保隊,一面帶領得力的干部發動群眾。
在張際春的努力下,部隊的處境有了不小的改善。面對白崇禧數十萬大軍的圍攻,缺乏重武器且兵力只有12萬人的中野能在大別山堅持半年已經是不小的奇跡了,其中除了官兵們的英勇奮戰之外,張際春也居功至偉。后來他又跟隨部隊參加了淮海戰役和進軍大西南等戰役戰斗,用出色的政工工作保障了部隊的戰斗力。新中國成立后,張際春擔任西南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時還在西南局兼任了許多重要的職務。
1955年大授銜之前,還有一個預授銜的過程。張際春是井岡山的老人,紅軍時期多次擔任師政委,解放戰爭期間是中野和二野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作為二野的第三號人物,他順理成章地進入了預授大將的名單中。但毛主席在審閱大將名單的時候,親筆把張際春的名字給劃掉了,這是為何呢?原來毛主席另有安排,打算讓張際春到中央任職,不久后張際春擔任了中宣部副部長,任期內為新中國的宣傳和科教工作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1968年,張際春不幸去世,享年68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