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毛主席一位同窗的侄子,千里迢迢來到菊香書屋做客。
此時,毛主席已離開家鄉二十余年,直系親屬大多不居住在湘潭,因此他也未曾返鄉探親。看到有家鄉人遠道而來,毛主席感到格外親切。
兩人追憶往事、閑話家常,聊得十分開心。然而,當談及客人此番來意時,對方卻告知了他一個不幸的消息——毛主席的母校“東山高等小學堂”竟被當地政府“撤銷”了!
當地政府“撤銷”學校的理由頗為奇怪,只因這所學校在解放前曾經有800畝良田,被認為“有這么多田產,涉嫌封建剝削”,于是組織上決定沒收學校田產,再將其公平分配給普通農民。
當時政府正在推行“私改公”政策,東山高等小學堂這個解放前遺留下來的私立學校的存在,與國家政策不符,因此教育主管單位下發文件將其撤銷。
學校原來教職員工、學生,全部被遷入周氏宗廟,宗廟隨后被改為“湘鄉簡易師范”的附屬小學。毛主席聽到這個消息后,當即怒斥道:“簡直是胡鬧!”
東山高等小學堂是當地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它原是清末劉錦棠所創,始建于1895年,到1950年時已存續了半個多世紀,曾為當地培養出了包括毛主席、陳賡、譚政在內的眾多軍政界名人。
另外,這所學校以前在當地還有一個有名的“藏書樓”。當年毛主席還沒到該校就讀時,就經常徒步數小時,走到“藏書樓”借書閱讀。他最初接觸到的許多新思想,都是通過樓里的藏書獲得的。
比如一九三六年前后,毛主席在延安會見美國記者斯諾時就曾經向對方提到,當初他走上革命道路,是因為讀了《新民叢報》,受到梁啟超、陳獨秀等人思想的影響。
這份報刊,正是毛主席從東山高等小學堂“藏書樓”里借閱的。東山高等小學堂的求學經歷對毛主席的一生影響極大,因此他在晚年時常說:“我不到東山學校讀書,就走不出韶山沖”。
故此當毛主席聽說東山高等小學堂被“撤銷”之時,自然很生氣。再則,東山高等小學堂以自有私田放租、收租,得到的經費拿來辦學,這是舊時代舊有的經濟體制決定的,并非學校本身的錯誤。
土改收回800畝良田進行再分配沒有問題,但是實在沒必要“撤銷”一所好學校。然而,當對方提議毛主席下令“恢復”東山高等小學堂的校名時,他卻猶豫了一下,回答說:
此事宜由地方政府解決為好,你可向當地政府報告。
那么,為什么毛主席不肯親自下令恢復東山高等小學堂,卻要把事情推到地方政府的頭上呢?原來,當時東山高等小學堂被“撤銷”起因是湘鄉縣在搞“土改”。
這件事情事關國策,涉及全國數億農民的土地分配問題。身為國家的領導人,毛主席也不愿意在母校的問題上搞特殊。于是他思考了一番后,還是讓這位同學的侄子直接寫信給當地政府。
那位客人回到湖南后,果真寫信給地方政府詳細說明了情況。后來,當地政府在1951年8月回信告知,已撥付五千萬元(舊幣,約等于今天的五千元人民幣)資金,用于縣里重建東山小學堂。
最初因經費有限,東山高等小學堂恢復為東山小學。經過五年發展,學校逐漸增設初中部和高中部。時間轉至1958年,毛主席堂兄毛宇居來到中南海,希望他能為新成立的湘潭大學題寫校名。
毛主席得知此事面露難色地告訴堂兄,之前東山小學校長也曾請他為學校題字,但是他一直未予動筆。現在湘潭大學也來請求題字,如果他答應了,東山高等小學堂的人可能會感到不滿。
毛主席是湘潭人,他的家鄉與湘鄉相鄰,但是兩地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東山小學所在的湘鄉是曾國藩“湘軍”的發源地,當地有著湘軍尚武、愛國的文化傳統,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
毛主席在東山小學就讀時,曾深入研究曾國藩文集,其中“師夷長技以制夷”、“經世致用”的思想對他的革命方略產生了直接影響。他后來的字“潤之”,也是因仰慕湘軍二號人物胡潤之才改的。
因此,當母校請求毛主席題字時,他本不應拒絕。但出于種種原因,他并未立即答應。現在,自己的家鄉要創辦大學,堂兄又遠道而來請求題字,毛主席也難以推辭。
面對兩難境地,毛宇居提議不如都題字,由他負責將東山小學的題字送至湘鄉人民政府。毛主席覺得這個辦法可行,既能平衡兩地關系,又能滿足兩所學校的請求。
于是,毛主席揮毫潑墨,為兩所學校分別題寫校名,為東山小學題的校名為“東山學校”。東山學校在六十年代中期還建立了“毛主席在東山學校紀念館”。2003年,該校成為了當地重點學校。
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普通人若想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讀書和打仗是兩大途徑。亂世通過軍功上位,盛世憑借讀書成名。因此,讀書對有進取心的人來說至關重要。
然而,在古代,國家并不會開辦低級的“官學”,普通人若是想要讀書,只能依靠私人教師和私立的學校(私塾)。這些私塾往往由各地鄉紳在成功成名后出資興辦,以造福鄉里。
鄉紳的出資方式包括現銀、實物,有時也包括良田。例如,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就曾在擔任宰相后,為自己的同宗興辦學校并捐獻了約1000畝族田。
這是因為鄉學為了照顧同宗同族的貧困子弟,學費收得很低,有時甚至免費。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學校擁有田地并通過經營收租的方式,才能保證持續運營。
新中國成立后,“私改公”政策勢在必行,對于沒收東山學校良田一事,雖然本身并無爭議,但是地方上有些人因學校曾擁有大量田產而對校方產生了偏見,這令毛主席感到憤怒。
然而,盡管事情涉及自己的母校,毛主席還是決定讓同窗的侄子(當時東山小學的校長)通過正當途徑寫信申訴。最終,這一事件得到了圓滿解決。
有人曾說過,一個人兒時初讀的那本書,往往會對他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你最初接觸并喜愛的書籍類型,或許會預示著你未來的職業道路。
比如,那些最早就接觸并鐘愛兵書的人,日后就有可能成為將軍;而那些對文學作品情有獨鐘的人,則可能成長為文學家。
因為人在早年求學階段,三觀尚未定型,容易受各種思想影響。這些書籍為少年兒童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世界,他們便學著用這樣的視角去融入世界,最終踏上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毛主席出生于湘潭農村,他的父親曾是一位當兵的窮人,后來用積蓄購置了良田,做起了糧食生意。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毛父對兒子的期望并不高。
毛主席的父親只希望毛主席能夠在私塾里識些字、學會算賬,將來能回家幫忙打理糧食生意。然而,在這個時期,毛主席通過一些途徑接觸到了《新民叢刊》。
起初,這些書刊是毛主席的表哥借給毛主席看的,后來,毛主席甚至會主動徒步大半天,到東山小學堂的“藏書樓”去借閱。
正是這些書刊中梁啟超、陳獨秀等人的新思想,讓少年時代的毛主席看到了廣闊的外國世界,也了解到了國家當時的危局。這成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引領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當時,受這種新思想影響的人,除了毛主席,還有陳賡、譚政等人。因此,這所學校絕非普通的學校可比,它擁有良好的校風與辦學精神,對當地人文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0年的“撤銷”事件后,經過毛主席的過問,湘鄉縣人民政府最終決定重建這所學校。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它已成為當地的重點學校,持續為國家培養、輸送著各類優秀人才。
- 參考資料:
- 《毛澤東的這所母校曾險被取締,多虧了這些人奔走努力才得以保留》——《北京日報》,2019.05.05;
- 《追尋紅色東山的“前世今生”》——《湖南教育》,2021.11.18;
- 《東山高等小學堂及其對毛澤東的影響》——《毛澤東思想研究》,2009.11.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