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軍事“發燒友”,如果你經常瀏覽軍事網頁,如果你愛看軍史人物評論,你便會發現,軍迷們總是喜歡拿粟裕和林彪相比,并且兩人各自都有一批堅定的“擁躉者”。為何會有這種現象呢?拋開政治不談,從以下幾點試作分析:
一是緣于兩人是公認的最能打的將帥
戰爭鍛造戰神,戰神往往又從戰爭中脫穎而出。林彪和粟裕就是這樣兩個人。如果選出我軍公認的最能打的將帥的話,林彪與粟裕的排名肯定是最靠前的兩位。坊間便有毛澤東的“五虎上將”之說,通常便是指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這五個人。早在1947年,陳毅推出他心目中的“五虎上將”時,也包括粟裕,其他四個人是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和陳賡。中國人有句老話,說的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既然林與粟最能打,那么總會有一些“好事者”將二人拿出來作一番對比,這種對比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批各自的堅定“擁躉者”。
二是緣于兩人是打大仗最多的將帥
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大戰,特別是改變歷史命運的大戰,往往容易被人津津樂道。比如長平之戰、垓下之戰、赤壁之戰等等。而縱觀我軍將帥,打大仗最多的將帥又正是林、粟兩人。我軍一次性殲敵超過10萬人的戰役(不含建國后的抗美援朝等作戰),除徐向前指揮的晉中戰役等極個別戰役外,主要都是林、粟兩人指揮打的。大決戰中的三大戰役,僅從具體指揮層面來講,“也主要是這兩人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我軍戰史上最經典的戰役,比如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等等,好多戰役都是出自林、粟二人之手筆。因此,蘇中百姓曾有“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的民謠。在當年的東北,關于林彪的傳奇和傳說也不少。這些都是兩個將帥最能打的一個有力佐證和寫照。
三是緣于兩人指揮的部隊最多
林彪指揮的部隊,從紅軍時期算起,都是我軍主力中的主力。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精兵強將云集東北。經過白山黑水三年間的鏖兵血戰,林彪的部隊從最初的十多萬人出關,發展成了百萬大軍入關,增長是幾何級的。這支部隊也從最初的東北民主聯軍,演變為東北野戰軍,進而改稱為第四野戰軍,是幾大野戰軍中最大的一支戰略部隊。特別是這支最大的部隊,從東北一直橫掃到海南。其聲勢、陣勢可想而知。
粟裕指揮的部隊,僅從解放戰爭算起的話,是由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組成的華東野戰軍。這支戰略部隊從人數規模來講,是僅少于東北野戰軍的數量,一直處于第二名的。毛澤東在解放戰爭第一年的時候,在給林彪的電報中曾說過這樣的話:“在全國各區中,就經濟論你們占第一位,就軍力論你們已占第二位(山東為第一位)”。透過偉人的話,足見華東野戰軍的數量規模也是很驚人的。甚至從軍力來講,在戰爭的第一年還是第一位。
四是緣于兩人年齡、性格、愛好相像的諸多因素
林、粟兩人都是1907年生人,都出生于兩湖(湖南湖北),都好靜而寡言,都長于戰略和作戰思考。舉一個例子,兩人都喜歡看地圖,并且一看就是一動不動幾個小時。在《大決戰》系列電影中,林彪在《遼沈戰役》出場的第一個鏡頭就是背對觀眾全神貫注看地圖的形象。而據說粟裕在《淮海戰役》第一個出場的鏡頭,最初也是這樣設計的。只因兩人出場鏡頭太過雷同,最后才有所改動。
林彪自視甚高,很少與人暢聊、深談。但據《粟裕年譜》記載,他在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期間,曾多次找過粟裕交談,并且希望“粟裕多到部隊走走,多提意見建議”,兩人的多次交流、相談甚歡印證了那句“惺惺相惜”的老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