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的西北戰場,主要是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對付胡宗南大軍和“二馬”。彭德懷從起初的兩三萬人一直打到六七萬人,但與胡宗南大軍相比,在兵力對比上還占據很大的劣勢。而要加快西北的戰爭進程,徹底消滅胡宗南集團,顯然光靠彭德懷手頭的幾萬兵力是遠遠不夠的。
同樣,華北戰場也是如此。由于戰爭初期大同、集寧、張家口幾個仗沒有打好,華北戰場一度十分被動。后雖經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有所好轉。但與傅作義的五十萬大軍相比,僅靠華北的楊得志、楊成武兩個兵團顯然也是不能夠解決問題的。
于是,無論是彭德懷,還是楊得志,都向中央提出了在山西方向作戰的華北1兵團,也即徐向前兵團,能夠加入到本方向上的作戰來。
并且,這種電報,無論是彭德懷,還是楊得志,都給毛澤東主席發了不止一次。可見,兩人希望徐向前兵團加入自己方向上的作戰有多么迫切。
那么,毛澤東主席對這個問題是怎么考慮的呢?
1948年6月16日,毛澤東主席在給彭德懷的一封電報中這樣指示道:“你們以七萬人左右擔負西北作戰重任是很艱苦的,但別方面很難給你們以兵力上的直接援助。楊羅幾次要求(徐)向前兵團協助打傅作義,你們現在又要求該兵團協助打胡宗南,我們認為均不適宜”。
顯然,主席的電報對彭德懷的請示予以否定。甚至還提到了楊得志和羅瑞卿也來過這樣的電報。
那么,主席為何否定彭德懷和楊得志、羅瑞卿的請求呢?主要有三點:
一是主席認為我們集中,敵人勢必也會集中,這樣一來戰機可能更難尋,不一定能打好仗。特別是這兩個戰略區,打大仗的實踐并不多。
二是主席認為我們集中兵力太大,糧食問題是個非常突出的問題。特別是西北地區,非常貧窮,部隊兵力過多很難解決糧草問題。
三是徐向前兵團繼臨汾戰役后,此時已經北上發起了晉中戰役。解決山西的閻錫山集團同樣也是很重要的戰役任務,需要同步進行。
基于這幾點,主席認為:“不如固定各兵團之兵力與任務,不惜時間各自尋找殲敵較為有利”
事實證明:主席的決定非常英明偉大。在當時的情況下,幾大兵團由于相距遙遠,確實還不如在現地各自尋機殲敵。先是各掃門前雪,等到時機成熟時,再集中重兵決戰。
最終,徐向前雖然沒能夠加強到西北和華北方向上的作戰,但獨立在山西戰場上打得非常出色。晉中一役便消滅國民黨軍十萬人。緊接著便揮戈太原城下,對太原實施了包圍。
而沒過半年時間,楊得志兵團融入到平津戰役的大洪流之中,在新保安一氣殲滅了傅作義的王牌主力35軍,為平津戰役開了個好頭。而平津戰役結束后,楊得志兵團又加入到太原作戰上來。太原戰役結束后,楊得志兵團和徐向前兵團(此時改為周士第指揮)都加入西北野戰軍序列,在彭德懷的統領下,進軍大西北,徹底掃滅胡宗南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