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春節被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至此,中國已經有44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外如針灸、書法、剪紙、宣紙、京劇、珠算等。
此次被列為文化遺產,是因為圍繞春節的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盡管這樣,我們作為中國人,尤其是上了一定歲數大中國人還是覺得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咱們的年味越來越縮減,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年味中的那種神圣感、崇敬感、親和感、熱鬧感在降低。
所以,春節申遺成功并非完全是好事,反而說明它本身跟現代化是越來越遠了。
為什么年味在降低?我想根本原因在以下幾點:
第一,生產力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升,特別是物質欲望的充分滿足,改變了過去只有在過年或春節時才能享受到的豐盛和飽暖。在過去物質短缺年代,只有在過年時,大人才有可能給小孩添辦新衣服、新鞋、新帽、才有可能購買一些零食,如瓜子、花生之類。觸手可得的物質條件,稀釋了年味或者說對年的期待感。剩下的只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惆悵、無奈和無措。
第二,生活水平的提升,但同時伴隨時間節奏的加快,改變過去人們“正月戲不窮,臘月做不富”的時間想象。上班族在初八就有可能要上班,還有要值班的,還有要急于出去尋找工作或打工的。經濟收入、戀愛婚姻狀況,從過去的“公開的秘密”、可以切入討論的話題變成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討論的敏感甚至禁忌話題。也就是說,在經濟理性之下,親友之間其實是越來越疏遠的。過年和拜年時間節奏的加快,是年味消失的第一大殺手;但是現在就是給予人們足夠多的時間,比如十天或半個月的休假,由于原來共同體的消失或變得脆弱,人們恐怕也不會、或者不愿意化那么多時間去“打水漂”或陷入尷尬和無聊。人們可能選擇將剩余時間去充電或去完成一些具有私人性質的計劃,如出去旅游等。
第三,信仰發生位移,祖宗崇拜、圖騰崇拜更多地陷入形式化和程式化?,F代化普遍地證實:對財富的信仰或個體生活經歷的設計的信仰,逐漸超越傳統信仰。就春節而言,最突出的是,人們或民間已經無力組織舞龍或舞獅這樣的熱鬧節目;城市化的居屋設計,沒有堂軒,沒有祭祀牌位,沒有“天地國親師”,人的位置是漂浮無根的。祭祖越來越核心化,對于跨越多代的祖宗的祭祀,越來越不感興趣。電視上放的,大多數是官方組織的;祝福的紅包越來越厚,彩禮陷入高消費之圈套。視貧困為恥辱,而正直的貧困產生不了光榮感,安貧樂道被摒棄。
春節被列為文化遺產,并不意味著過年在中國會消失。它依然是所有傳統節日中最頑強的。年味的逐漸稀釋甚至消失,并不會取消官方或民間的對年的紀念,只是過年的方式不同而已。核心下家庭的獨處,抑或大家族的團聚,人們追求的是適意地安放自己,追求的是一起玩玩、聊聊。
過年或春節是一個獨特的空間和時間,人們應該借著文化遺產申請成功的契機,反思一下我們還能重拾些什么。
(全文完)
了解變局,了解時代,關注我們
頁底留言功能已開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