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向愛民如子,不管你是貧窮也好,顯赫也罷,毛主席都會一視同仁,把群眾當親人。
可在建國后訪問蘇聯時,毛主席身上卻發生了一件"區別對待"的事情:留在蘇聯學習的21位中國留學生向毛主席討要簽名,毛主席欣然給其中16名留學生簽了名,并贈了寄語,卻對其余5名留學生"冷眼相待",拒絕了給其簽名。
毛主席為何會"區別對待"這5名留學生?
勇赴蘇聯
194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秘密挑選21名優秀青年,送往蘇聯學習深造。這些人大多是革命元老的后代,有的父親還在戰斗中犧牲,可以說是共和國未來的棟梁之才。
葉劍英元帥的女兒葉楚梅、項英將軍的女兒項蘇云、新四軍軍長羅炳輝的兒子羅鎮濤......他們都在這支特殊的隊伍之中。組織上對他們寄予厚望,希望他們不僅能學到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在異國他鄉繼續革命斗爭。
出發前夕,21位學生被召集到一起,參加了政治局專門為他們舉行的動員會。會上傳達了三點要求:首先是要刻苦學習,力爭優異成績;其次要緊跟國家需要,學習急需人才的專業;最后是服從組織安排,在蘇聯期間要以大局為重。
這些青年才俊都是紅色家庭出身,從小耳濡目染革命思想,政治覺悟、組織紀律性非常高。他們聽了要求后紛紛表示,一定不負重托,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在專業選擇上,他們充分考慮到新中國建設的需要。葉正大對當年父親葉挺將軍駕駛飛機作戰的故事記憶猶新,毅然選擇了航空專業;鄒韜奮的兒子鄒家華,在父親《抗戰中的出版界》一文的感召下,立志投身機械制造;而李鵬、蕭永定等人,則瞄準了石油、電力等國家急需的工科專業......
令人驚訝的是,還有5位同學選擇了哲學、政治等人文社科專業。畢竟,一個國家的發展也需要思想的引領和政治的保障。當時在場的人都認為,這沒什么不妥。但誰能料到,正是這一選擇,日后遭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區別對待"。
拒簽背后
1950年初,新中國誕生不久,為了加快建設步伐,毛主席率團訪問蘇聯,商討援助事宜。在百忙之中,他特意抽出時間,去看望那21名在蘇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
當得知毛主席要來看望自己時,留學生們激動萬分。他們精心準備了歡迎儀式,還想請毛主席給每人簽名留念。毛主席親切地詢問了大家的學習生活情況,叮囑他們要刻苦努力,以優異成績回報祖國。同學們見到偉人,激動得熱淚盈眶,紛紛掏出筆記本請主席簽名。
毛主席一向平易近人,對這些革命后代更是關愛有加。他一邊仔細詢問每個人的名字和專業,一邊認真寫下贈言寄語。"學習機械的同志,將來要為祖國的機械化事業做貢獻啊!"毛主席這樣勉勵鄒家華。"航空專業是國之重器,你們肩負著開創中國航空工業的重任。"他對葉正大說。學電力的、學農業的、學醫學的,毛主席都一一贈言相勉。
可是,輪到那5名學哲學、政治的同學時,毛主席卻皺起了眉頭。他沒有落款,反而語重心長地說:"哲學政治固然重要,但脫離中國實際,生搬硬套,反而會誤國誤民。你們不如改學一門實用的專業,回國后能更好地建設祖國。"
為何毛主席不贊成?其實,毛主席這番話大有深意。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凋敝,工業基礎薄弱。再高明的哲學理論,離開物質基礎也難以實施。中國當時最急需的,是一大批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專業人才。
中西方國情差異巨大,西方的哲學理論未必完全適合中國。照搬照抄,就可能發生水土不服的悲劇。蘇聯專家就曾多次指導中國革命失誤,新中國成立后又屢屢對華橫加干涉。毛主席痛定思痛,深知政治理論必須立足本國實際。
毛澤東思想,正是在革命斗爭中總結出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它不是簡單照搬馬列原著,而是緊密結合中國國情,指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哲學政治雖是顯學,但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再高深也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毛主席提出,學習哲學政治,要先深入基層,了解國情民意,在革命斗爭中去感悟、去思考。空談理論無益,不如學一門國家急需的實用專業。這番肺腑之言發人深省。那5位同學經過思想斗爭,決定尊從主席教誨,轉學實用專業,將個人理想與祖國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
萬里求學
中國革命曾經歷無數艱難險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那些從蘇聯回國的“理論家”們。這些人高高在上,指手畫腳,卻對中國的實際情況一無所知,幾次幾乎導致中國革命的失敗。
毛主席便是這種現象的直接受害者。他經常遭到這些“理論家”的排擠,因此對他們更加反感和痛恨。
除此之外,毛主席還從更深層次反對年輕人學習哲學和政治。在五四運動之前,所謂的“學者”或“大家”,大多是科舉制度下培養出來的“復讀機”,只會引用經典、考據大量“故紙堆”,如同“尋章摘句的老雕蟲”,完全缺乏實實在在的經世濟民之學問。
五四運動之后,這些“大師”依然掌控著學術界,抱團取暖,互相吹捧,沽名釣譽,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以至于像魯迅這樣真正有思想的人,寧可退出象牙塔,也不愿與他們為伍。
毛主席對這類人也極為排斥。與他們談論詩詞歌賦還可以,但一旦涉及如何治理國家、服務社會,便如同對牛彈琴,完全無法溝通。這些“理論家”自以為是,有些人甚至連農村都沒踏足一次,卻敢對農村改革指手畫腳,固執地認為自己是對的,這類人令毛主席極為厭惡。
因此,當毛主席得知有五位留學生在學習哲學和政治時,他由衷地感到反感。不僅拒絕為他們簽名,還要求他們轉專業,學習真正有用的學科。
從此,新中國流傳出一句新的俗語:“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碑斎?,這句話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數理化固然重要,但文史哲同樣不可或缺,缺一不可。
事實上,毛主席的初衷并非否定文史哲,而是希望提醒年輕人,不要僅僅埋頭于書本,而應走出書房,將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學會真正對社會有用的學問。
毛主席的這一理念,旨在培養既有理論素養又具實踐能力的人才,推動國家的全面發展。
這種實用主義的教育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提醒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不應脫離實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