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Pro
最近,不少車企陸續降價,汽車價格戰再起。
如果從2023年的開始算起,這一輪的汽車價格戰已經持續了900多天了,但是不少車企大佬都出來表態,反對價格戰。
長城汽車的魏建軍說,“降價10萬的車你敢買嗎?”
吉利汽車的李書福說,“我們堅持開放式良性競爭,堅持不打價格戰”。
但是,大家身體都很誠實,到降價的時候,一點也不含糊,3月份,長城哈弗搞了一個“一口價”活動,降價2-5萬不等,而5月份,吉利銀河也開始“補貼”,補貼額在萬元左右。
價格戰打不打,理由都很充足。
價格是競爭力的決勝因素之一,大家都降價,你不降價,那銷量肯定上不去;
而真的參與價格戰,以量換價,還是影響利潤,現在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已經降到歷史低點。
價格戰還能打多久?還真不好說。
倒是高層已經注意到,“內卷式”競爭影響到行業高質量發展,扭曲了市場機制,擾亂了公平競爭秩序,必須加以整治。
這個時候,最大受害者,已經出現了,那就是上游供應鏈企業,供應商們的日子,確實不好過。
壓力轉嫁。
比如,如果想要降價,那么整車的成本就需要有下降空間,來維持終端的利潤,這個時候,成本會轉嫁到供應商,直接對供應商壓價,上游的毛利空間直接被壓縮,現在已經不到10%。
再比如,車企的現金流壓力大,最終壓力通過賬期,給到供應商。
最早是新勢力們用,后來傳統車企們也開始采用這種方法,賬期越拉越長,根據媒體統計,2024年,車企的賬期長達182天,而還有更高的,小鵬汽車232天,海馬汽車298天。
還有更絕的,用票據支付,要想拿到錢,還得付一筆貼現成本,現金流緊繃的同時,還得再侵蝕一部分利潤。
于是,供應商們,成為“應收賬款大戶”,有上市公司,利潤只有8000多萬,但是應收賬款高達1.8億,回款難,成為普遍問題。
車企可以向供應商們轉嫁壓力,那供應商們的壓力怎么轉嫁呢?
可能只有向產品要利潤了,那么,可能導致的就是,產品問題,最終受害的,只有消費者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