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大元帥中,有一人一直被冠以“政工元帥”的稱號,他就是羅榮桓元帥。的確,羅榮桓元帥的政工能力非常出色,但如果只把他視為一個“政工元帥”的話,那真的是太低估他了。
自秋收起義開始,羅榮桓就追隨毛主席南征北戰。因此,在十大元帥中,羅榮桓跟毛主席相識最早,感情也是相當深厚,被毛主席稱為“同我一輩子共事的人”。
或許是政工能力太過于突出,掩蓋了羅榮桓身上的其他光芒。其實,羅榮桓在根據地建設,以及指揮作戰方面是相當有建樹的,八路軍的第一塊根據地——阜平抗日根據地就是他率部創建的。
毛主席心目中115師代師長的最佳人選是羅榮桓
全面抗戰爆發后,羅榮桓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主任(對外稱政訓處主任)。接著,115師奉命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并相繼取得平型關、廣陽伏擊戰等戰斗的勝利。
就在115師捷報頻傳的時候,一次意外發生了:林師長不幸被友軍哨兵開槍誤傷,不得不離開指揮崗位。
這次誤傷事件對115師上下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和影響,115師作為八路軍的最強主力師,不可一日無主帥。
在權衡利弊之下,毛主席決定從115師內部提拔人選,擔任115師代師長。
第一個人選是副師長聶榮臻,聶榮臻長期擔任紅一軍團政委,由他來領導115師再合適不過了。不過,聶榮臻已經分兵去開辟晉察冀抗日革命根據地,這個檔口再把他調回來,顯然不合適。
第二個人選是343旅旅長陳光,陳光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的開路先鋒,而且他還曾經代理過紅一軍團軍團長,論資歷、論能力,他完全有資格領導115師這支勁旅。
第三個人選是羅榮桓(此時已升任115師政委),羅榮桓是紅一軍團的老人,1930年8月便是紅四軍政委,紅四軍擴編為紅一軍團后,他改任軍團政治部主任。同時,羅榮桓出了名的“黨內圣人”,胸懷寬廣,非常能團結同志,而且政治工作、思想教育、指揮作戰、根據地建設等面面俱到,由他出任115師代師長,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在三個人選中,毛主席最鐘意羅榮桓,不僅是因為彼此熟悉,同時也是看中了羅榮桓的全面性。可是,由于軍情緊急,八路軍總部先于中央軍委發布了命令,由343旅旅長陳光接任115師代師長。八路軍總部作出這個選擇,一來是林師長的推薦,二來是看中陳光的指揮能力,三來115師經過分兵,僅剩下343旅跟隨師部行動,故而讓陳光直接代理115師師長,這也實屬正常。
毛主席得知后,尊重了八路軍總部的選擇,及時收回了此前的任命,正式由陳光出任115師代師長,羅榮桓依舊擔任師政委,形成了陳、羅二人搭班的格局。
不久,陳光、羅榮桓奉命率115師師部及686團挺進山東,開啟了創建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艱難歷程。
在1942年9月1日之前,政委是有最終決定權的。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羅榮桓的地位是要高于陳光的,但是羅榮桓很尊重陳光,盡量不干預具體作戰事宜,以便放手讓陳光指揮。
陳光在軍事指揮上有不俗的能力,但缺點同樣也很明顯,那就是經常犯“硬拼主義”的毛病,以至于黎玉都在回憶錄中不點名地說道:“我記得當時有一個在軍事上負領導與指揮責任的同志,動不動就下死命令硬攻堅固碉堡,造成部隊的重大傷亡。羅榮桓對此種戰術多次提出自己正確的意見,可是這個同志聽不進去。”
在陸房戰斗中,陳光由于疏忽大意,造成東進支隊3000多人被日軍包圍。在激烈的戰斗過程中,陳光不知是何原因,脫離指揮位置長達六小時。雖然最后我軍成功突圍,并擊斃日偽軍1200人,但是同樣也損失了300多人,還有一大批騾馬和輜重,其中犧牲的大多是紅軍時期的老骨干。這件事讓陳光在115師的威信大跌,不少人抱怨說:“要是羅政委在,我們絕不會被敵人包圍。”
這個時候,羅榮桓站了出來,維護了陳光的威信,他說:“我們傷亡了360人,但是消滅了敵人1200人,是個大勝仗嘛!雖然騾馬馱子丟掉了,能更加輕便靈活,我們得感謝尾高龜藏給我們搞了輕裝。”
當時,山東境內有兩支我軍的武裝,除了115師外,還有由山東本地武裝發展起來的山東縱隊。為了統一指揮,黨中央特意成立八路軍第一縱隊,由徐向前擔任司令員,朱瑞任政治委員。但是統一指揮這個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徐向前于1940年6月被調離山東,第一縱隊番號在不久后被撤銷。
徐向前離開后,朱瑞成為山東根據地的一把手,他跟陳光的關系很緊張,兩人經常在作戰問題上發生爭執。
1941年8月19日,朱瑞以山東分局書記的身份安排陳光負責財委會工作,而羅榮桓接手了軍事指揮工作。
首戰告捷,羅榮桓領導2000人零傷亡突圍
主持軍事工作后不久,羅榮桓就迎來了一次嚴峻的考驗。
1941年11月初,日本華北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調集大軍5萬余人,對我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展開空前殘酷的大掃蕩,企圖一舉消滅駐守在這里的山東黨政軍指揮機關。
當時,115師師部、山東分局和山東戰工會機關共2000余人駐扎在沂南縣留田村一帶,戰斗部隊只有一個特務營。
11月5日拂曉,日偽軍兵分11路,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從四面八方浩浩蕩蕩向留田殺來。到下午,離留田最近的一路日偽軍只有七八里地,形勢相當嚴峻。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羅榮桓立馬在留田東南面一個叫牛家溝的小村子里,召開軍事會議,研究突圍方案。
會議上,朱瑞、羅榮桓、陳光、陳士榘、蕭華等山東分局和115師的主要領導以及司令部的參謀人員就突圍方向展開了討論。
方案大體分為四種:一、向東,過沂河、沭河,進入濱海老根據地;二是向北,同山東縱隊會合;三是向西,進入蒙山;四是分散突圍,保存實力。
就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對著地圖長時間默不作聲的羅榮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主張向南突圍!”
羅榮桓此話一出,大家紛紛露出了詫異的神情,因為南面是臨沂,是畑俊六的大本營,如果向南突圍,這不是正往敵人槍口上撞嗎?
面對眾人的疑惑,羅榮桓分析了敵情。首先,向東突圍,沂河、沭河已被敵人嚴密封鎖。其次,向北突圍,則要經過頑軍的控制區,一旦日、頑聯手,后果不堪設想。西面跟東面的情況差不多,臨沂通蒙陰的公路早已被敵人嚴密封鎖。如此一來,唯有向南突圍,出其不意,因為敵人絕對料不到八路軍會主動向敵人的心臟腹地穿插,而且正好可以利用敵人包圍圈結合處的空隙,避敵鋒芒,出其不意地跳出去,然后向西,進入蒙山南部。
聽完羅榮桓的解釋,這個出其意料的大膽決策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就這樣,在羅榮桓的指揮下,我軍2000多人悄無聲息地通過敵人的三道封鎖線,突出了重圍,順利進入蒙山南部。日軍本想摟草打兔子,可惜最后一根兔子毛都沒撈到。
這次突圍是完全勝利的,創造了兩大奇跡:沒有一位人員傷亡,更是沒有開一槍。因此被一位同行的德國記者希伯稱之為“無聲的戰斗”。
后來,羅榮桓將此次突圍戰運用的戰術總結為“翻邊戰術”,即:敵打到我方來,我打到敵方去。
通過這次戰斗,也讓陳光對羅榮桓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兩人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
在羅榮桓的領導下,山東軍區愈加發展壯大。羅榮桓的出色工作也得到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肯定,于1943年3月被任命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15師代師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統一領導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黨政軍工作。原山東分局書記朱瑞、115師代師長陳光被相繼調回延安。
陳光離開山東的時候,曾經語重心長地對身邊的戰友們囑咐道:“我要去延安學習了,幾年來的實踐證明,羅榮桓同志是正確的,希望你們今后在他的領導下,搞好團結,好好工作。”
這是陳光發自肺腑地對羅榮桓的結論,也是對老搭檔能力最大的肯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