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災難之下,如何莊嚴地忍受命運的變化?
在西方近現代軍事研究領域有兩位巨匠交相輝映,一位是被稱為“西方兵圣”的克勞塞維茨,另一位就是被稱為“軍事理論教皇”的李德·哈特。
連沙漠之狐隆美爾都評價說:“英國人對于李德·哈特的理論若能多加注意,則一定可以避免吃這么大的敗仗。”
李德·哈特自己最常引用的一句話是:“最具教育意義的事情莫過于回憶他人的災難。要學會如何莊嚴地忍受命運的變化,這是唯一的方法。”
正是這種充滿人道主義的史觀,讓李德·哈特的作品閃耀著人性和哲學的光輝,除了成為舉世公認的經典之外,更是超越軍事范疇本身,自歷史學進入哲學境界。這恐怕是軍事理論寫作的至高境界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迄今為止描寫二戰史最好的書(《倫敦時報》)
看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的人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它不僅是部卓越的軍事分析巨著,同時也是一本富于同情心和獨創思想的作品。這是因為李德·哈特本人就參加過二戰,接受過戰爭的洗禮。
作為二戰戰史的代表典范,李德·哈特的寫作細膩、觀點獨到、不偏不倚、分析犀利。書中充滿了“李德·哈特主義”——戰車戰的浩大洪流,彈性的縱深防御、間接路線……以使敵人備多分力……充分展現了李德·哈特不僅是戰略的倡導者與批評者,更是位第一流的偉大史家。
這本巨著,李德·哈特寫了整整23年,但是卻最終未能親見它的出版,不能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
◎《山的那一邊》——這是一部鐵桿軍事歷史迷的必讀書(亞馬遜網站評論)
李德·哈特在戰爭中,深刻體會到了“任何可能發生在平民身上的災難,其實都是所有人的災難”,包括那些在戰場上曾經拼得你死我活的敵人。
這讓他在面對納粹德國的那些敗軍之將時,亦不無同情、敬畏之心。在他筆下,我們看到謙恭有禮的倫德施泰特、驍勇善戰的古德里安、足智多謀的隆美爾,而不完全是一幫兇神惡煞,嗜血狂魔。
李德·哈特作為一個戰爭史家,堅守著歷史學家的職業操守,對真相負責,就是對歷史負責。
李德·哈特與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其影響力都早已超越軍事范圍,無論是對政治博弈、還是對商業決策、商場競爭,甚至對我們個人的為人處世,都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而李德·哈特的獨特更在于,他像是戰史隧道中莊嚴的路燈,帶著對歷史的理解和同情,跨過苦難和犧牲,引領我們走向依稀透著亮光的出口。
先知書店推薦“李德·哈特軍事著作集”:《山的那一邊:被俘德國將領談二戰》《戰略論:間接路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購買收藏(還可在規格中一并選購《劍橋第一次世界大戰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