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每年的體檢看作是健康保障的必修課,就像給汽車做年檢一樣,覺得只要體檢過了,心里就踏實了。但有時候,即使感覺身體不太對勁,體檢報告卻顯示一切正常,這時候“亞健康”這個詞就冒出來了,不少人為了改善這種狀態真的是大費周章。
這里面其實大有學問!
我們通常所說的體檢,更準確地說,是針對特定疾病的常規檢查,其檢測指標和醫院的化驗標準相同,都是基于疾病狀態下的異常變化來設定的。
對于那些逐漸發展但尚未達到確診階段的問題,如糖尿病和高血壓,體檢可能無法捕捉到這些細微的變化,因為它們的指標在正常范圍內,體檢結果可能顯示健康,而忽視了身體狀態的逐漸變化。
此外,體檢前的空腹要求也是一個問題。人們在體檢前不敢多喝水,擔心影響結果,但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數時間都是處于非空腹狀態,僅憑空腹數據無法全面反映餐后身體的代謝情況。
最近,湯臣倍健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作,開展了一項關于內穩態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國際權威科研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內穩態,即人體在遭受外部壓力包括進食后恢復平衡的能力,它涉及到人體在面對各種生理和環境變化時,如何通過自我調節來保持內部環境的穩定。
這項歷時6年的研究,招募了111名20至70歲、不同健康狀況的個體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過程中,不僅檢測了參與者的空腹情況,還讓他們食用了含有糖、脂、蛋白質的標準混合食物,并在餐后不同的5個時間點(30分鐘、60分鐘、120分鐘、180分鐘和240分鐘)進行檢測。
研究團隊仔細分析了血液里的各種糖、膽固醇指標以及多項代謝指標,通過整合空腹和進食后的動態數據,構建了一個全新的代謝健康量化模型——“健康狀況圖譜”(Health State Map, HSM)。
該圖譜整合空腹與進食后多時間點數據,包含“健康表型狀態評分”(HPS)與“彈性穩態評分”(HRS)。HRS,即彈性穩態評分,通過對個體進食后不同時間點代謝指標的檢測與分析,評估身體在應對食物攝入時的代謝調節能力與恢復平衡的狀態。
研究發現,空腹測出來的結果和吃完飯后的差別非常大,尤其是在代謝這塊,HRS能揭示更多的差異。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擁有一個神奇的“內穩態”機制,它能夠在面對外界各種變化時,通過自身調節讓內部環境保持相對穩定,比如血糖、血脂這些指標,身體會自行調整來維持平衡。僅看空腹指標是不夠的,這完全忽略了身體這種自我調節的強大能力。
他們構建的全新的代謝健康量化模型“健康狀況圖譜”(Health State Map, HSM)正是針對內穩態發揮作用的。此圖譜將空腹和吃完飯不同時間點的數據整合起來,為全面反映個體空腹時的健康狀況和餐后的代謝穩態恢復能力提供了全新的評估方案。
通過這個圖譜,我們可以清晰全面地看到不同人吃東西后代謝能力的差異以及不同人對糖、脂肪代謝能力的不同等情況。
以前我們只關注離生病有多遠,現在我們明白了,更應該關注離健康有多遠。
雖然這個新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才能落地應用,但它無疑將使我們對健康的了解更加精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