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款AI智能生成軟件中進行相關圖片生成時,多數軟件生成圖片無風險提示,如在一款名為“豆包”的AI智能APP中,輸入“日喀則地震嬰兒被埋”的關鍵詞,軟件在未給予任何侵權、違規、虛假信息等干預提示下,自動生成了多張相關圖片。
對此,北京京展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張曉玲分析認為,AI軟件在輸入有關地震等關鍵詞時,未給出任何“不傳播虛假信息”等提示,直接生成相關圖片,存在不妥。“AI軟件在算法上,應當也有能力對關鍵詞進行識別,需要具備一定的道德和法律的判斷能力,在用戶輸入關鍵詞時給予明確的警示,避免生成和傳播虛假信息。”
張曉玲還提到,平臺在發布內容前應進行必要的審核,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特別是在涉及災害等敏感話題時,更應加強審核力度。且盡管有文字提示,但仍有網友誤解,這也進一步說明,平臺的提示方式不夠醒目和有效。
網友利用AI技術生成地震災區現場關聯圖片,并引發社會關注,這樣的行為是否欠妥?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認為,利用AI生成圖片本身不會因此受到處罰,但若肆意用AI技術生成地震受災嚴重的畫面,甚至編造謠言,圖片和配文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且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甚至網友的恐慌,則屬擾亂公共秩序行為。
張曉玲提到,若相關內容轉發評論量較大,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那么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發布者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央廣網評論認為,信息技術的力量應當被用來協助救援工作,而不是用來干擾救援甚至是“添亂”,造成嚴重后果者還會涉嫌違法。
隨著AI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造假”的成本更低、“辨偽”的挑戰更大,每一次轉發需要更為謹慎。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安全、災害救援等特殊話題時,相關平臺必須加強對上傳內容的審核與管理,及時攔截虛假信息;對于已確認的虛假信息,應立即予以刪除,防止其進一步擴散。同時,公眾也要注意甄別,不輕信、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以免被誤導或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新京報傳媒研究”刊文表示,法律是打擊AI虛假影像的有力武器。立法部門需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AI造假行為的法律界定、責任主體與懲處標準。對于編造、傳播虛假災情影像造成社會恐慌、阻礙救援等嚴重后果的,依法從重處罰,大幅提高違法成本,形成強大威懾。
相關部門在現有法律體系內對編造、傳播虛假災情信息者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如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對編造、傳播虛假災情信息者予以行政拘留、罰款;情節惡劣觸犯《刑法》的,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論處,讓不法分子為其行為付出沉重代價,守護信息傳播凈土。
1月7日9時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災情發生后,一張“被壓廢墟下的小男孩”圖片在社交平臺上廣泛關注。
圖片顯示,一名戴帽子的小男孩被壓在倒塌的廢墟下,全身鋪滿塵埃。這張圖片在某短視頻平臺被多個賬戶轉發,配文關聯西藏日喀則地震,關注度極高。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實際上,這張圖的原作者發布于2024年11月18日,標注了由AI生成。另外,圖中小男孩的左手顯示為六根手指,且平臺也在相關視頻下方給出文字提示:“疑似使用AI生成技術,請謹慎甄別”。但仍有不少網友信以為真。
據“紅星新聞”報道,在某視頻平臺上,以“日喀則地震群眾被埋”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發現,不少視頻博主都發布了AI生成的災區圖片,且都在配文中與日喀則地震關聯。盡管大部分圖片下方都有小字提示為“AI生成”,但相關內容仍讓不少網友信以為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