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君武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1938年至1945年,他在延安工作和生活了7年,這7年里,他的漫畫無論是主題思想還是表現(xiàn)手法都已趨向成熟,為下一階段的創(chuàng)作高峰作了充分的準備。今天帝哥就來說說華君武在延安的一些故事。
華君武
1938年11月,年僅23歲的君武歷經(jīng)輾轉(zhuǎn),來到了延安,他被安排到魯迅藝術(shù)學院任研究員,待遇在學員與教員之間。
當時延安的生活非常艱苦,華君武經(jīng)常吃不飽飯。因為吃,華君武和戰(zhàn)友米谷還做過一次檢討。有一次,華君武和米谷去看晚會,晚上回來餓得肚子咕咕叫,恰好他們上午為了糊窗戶,還剩了一些漿糊,兩人便稀哩呼嚕,一口氣吃光了漿糊。
當時這樣的行為是要挨批評的,最后華君武和米谷以一幅貼在魯藝美術(shù)工場墻上的漫畫做了個檢討:漫畫是由米谷畫的——一只兔子和一匹白馬,伸著長長的舌頭,在爭舔著一只大盆子。馬嘴和兔耳上滴滴答答往下淌漿糊。原來華君武屬兔,米谷屬馬,于是就有了這幅漫畫。漫畫題目是華君武題的:“兔馬糊嘴”。
華君武到延安后不久,冼星海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譜曲,并在魯藝的各個院系挑選人員排練合唱,華君武也被選上了,他認真地排練過很多次。但華君武所在的美術(shù)系事情很多,他沒有參加最后一次排練,結(jié)果就在正式演出時出了“洋相”。
原來在最后一次排練時,冼星海告訴合唱演員:“我的第一次指揮棒舉起動作,是讓大家準備,第二次舞動起來,才是正式開唱。”華君武因為沒參加這次排練,自然不知道冼星海這樣的叮囑。演出當天晚上,報幕完畢,冼星海指揮棒向上一舞,這時就聽到一個男聲提起嗓子唱開了。這個男聲,正是華君武。
華君武的失誤,將《黃河大合唱》弄成了“大獨唱”,正好當天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lǐng)導都來觀看演出,洗星海自然很不高興,他連忙命令合上大幕,并將華君武請出了合唱隊伍。大幕重新拉開后,演出重新開始。華君武也很不好意思,他一口氣跑到宿舍,用被子蒙頭,一宿沒有合眼。此后華君武經(jīng)常自嘲說,他的音樂才華被“埋沒”了。
1942年2月,華君武和蔡若虹、張諤一起,舉辦了“三人諷刺畫展”,他們一共展出了60余幅針砭時弊的漫畫,在延安引起了轟動。其中華君武參展的作品數(shù)量最多、影響也最大,他的漫畫《1939年所植的樹林》還引起了毛澤東的關(guān)注。
《1939年所植的樹林》畫面很簡單,只是一棵孤零零的禿樹。這棵樹沒有樹葉,甚至沒了樹皮,在遠處山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扎眼。華君武這幅畫,意思是樹當年栽下去了,卻沒有人管理,所以很快被羊或牛啃光,樹林成了單棵,批評之意十分明顯。
不久以后,毛澤東把華君武等3人請到住處談話,并留他們一起吃了晚飯。毛澤東在談話時對華君武說:“批評延安植樹管理不好是應(yīng)該的,但延河很長,究竟是哪些地方不好,應(yīng)該說明,否則就變成整個延安植樹都不好了。在批評或諷刺時,要區(qū)別個別和一般、局部和全局的關(guān)系,要避免片面性,不能以偏概全。”
華君武聽后便問毛澤東:“有一次橋兒溝發(fā)大水,沖下來許多西瓜,魯藝人撈出了西瓜,這西瓜是該留著自己吃還是應(yīng)該還給農(nóng)民,這樣的題材能不能畫成漫畫?”
毛澤東回答說:“這樣的漫畫在魯藝內(nèi)部是可以畫的,也可以展出,而且可以畫得尖銳些。如果要發(fā)表在全邊區(qū)性的報上,那就要慎重。因為從整個邊區(qū)來看,干部和群眾的關(guān)系是好的。如果發(fā)表在全國性的報上,那就更要慎重。”
毛澤東
華君武起初并沒有明白毛澤東的意思,直到后來他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聽了毛澤東的講話,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來華君武回憶說:“現(xiàn)在看起來,當時的漫畫是有毛病的。我覺得我的漫畫有兩個錯誤:一個是把這些東西夸大了,有片面性;第二個就是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抗戰(zhàn)時期,你去畫這些東西干嗎?那個時候應(yīng)該講一致抗日。”
從此以后,華君武的漫畫作品無論在題材還是在風格上都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其鋒芒直指民族和階級的敵人,他畫出了《肉骨頭引狗》《豐收》《誘降》等一批佳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