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美國在科技創新領域處于全球領先,擅長從0變1,而中國憑借著全產業鏈和制造業的規模效應優勢,在應用和產業化領域處于領先,擅長從2變100。在不少領域,雖然美國等國家率先創新發明,但中國在產業化方面后來居上。
例如,在無人機、光伏、高鐵、電動汽車、鋰電池和造船等領域,中國企業成功逆襲,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市場份額大幅領先其他國家的企業。
但近年來,這一情況正消然發生變化,據國內外究機構的研究統計顯示,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發展迅速,各項統計排名大幅上升。
1月17日,香港媒體《南華早報》報道,據深圳數據技術公司Dongbi Data 1月11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的數量首次超過美國。
在報告中,“高層次科技人才”被定義為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過有影響力論文的研究人員。
據Dongbi Data的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五年時間里,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的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和美國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但趨勢截然相反。
2020年美國有36599名世界頂尖科學家,這一總數逐年下降,到2024年降至31781人。在此期間,美國在全球人才庫中的份額從近33%降至27%。
中國頂尖科學家的人數從2020年的18805人增加到2024年的32511人,全球份額從17%上升到28%。
其中,中國科學院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組織,擁有3615名頂尖科學家,遠超過哈佛大學的1683人和斯坦福大學的1208人。
同期,德國頂尖科學家人數保持相對穩定,僅略有下降,英國和法國呈下降趨勢。日本和澳大利亞的頂尖科學家人數和全球比例也都有所下降。
該報告的結論與其他國內外機構的同類報告基本吻合,近年來中美兩國的科研實力正在發生變化。中國科研創新不斷取得突破,與美國的整體差距在快速縮小。
中國一流研究成果的數量在持續增長。目前,中國高影響力論文的數量已經超過美國和歐盟,中國專利數量也位居全球榜首。
據2024年6月發布的2024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24 Annual Tables)顯示,中國機構和院校2023年在高質量的自然科學研究上做出的貢獻最大,再度位居榜首。
在2023年的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機構前10名中,有7家機構來自中國,進入榜單前20名的中國機構多達11位,超過一半。
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國科學院,其份額幾近第二名哈佛大學的兩倍。而在2015年時,僅有中國科學院一家中國機構進入前十。
2024年11月,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年度報告《世界知識產權指標》顯示,中國以164萬件發明專利申請位居全球第一,美國和日本分別為51.8件和41.4萬件,分別名列第二和第三。
根據全球最大的宏觀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Ray Dalio 2024 年大國指數顯示,在創新科技方面,美國和中國的得分分別為1.9和1.8。
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布的“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顯示,在67個全球經濟體當中,中國排名大幅上升,比去年上升7位,排名第14位,而美國排名第12位。
在一些尖端技術領域,中國甚至明顯占據優勢。據智庫“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2024年8月發布的各個國家的先進技術研究競爭力排行榜顯示,中美關鍵技術競爭力已經出現逆轉。
在64項關鍵技術當中,中國在57項技術上位居第一。美國僅在量子計算、疫苗和醫療對策等7項技術上位居第一。
而在2003~2007年的5年時間里,美國在64項技術中有9成以上(60項)位居第一,而中國僅有3項位居第一。
目前,中國制造業規模在全球已經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據“經合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23年制造業產值占比達到了全球的35%,位列全球第一,而排列在第二的美國僅占12%。
隨著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在應用和產業化領域具有強大的優勢,中國高附加值產品未來將具有更大的優勢,將會推動中國未來制造業產值全球占比繼續上升。
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最新報告顯示,2030年,中國制造業產值全球占比將進一步上升至45%,美國、日本和德國則分別由2023年的12%、6%和4%下降至11%、5%和3%,韓國和印度仍然持續在3%左右的水平。
2030年,包括美國在內所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產值全球占比約為38%,明顯低于中國的45%。屆時,中國整體制造業的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增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