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屬于純粹的娛樂消費項目。
作為人類歷史上出現時間極晚的新鮮事物,電影在部分程度上取代了書籍,成為一部分人的精神食糧。
嚴格來說,電影是人類全新創造的,完全用于娛樂消費、用于發泄情感需求的事物。但在某些情況下,電影兼具了教育的意義,需要得到特定部門的批準,才能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于普通人而言,電影在音質、影像等領域,給普通人提供了一個享受高質量體驗的機會。如你所知,昂貴的影音設備,可不是誰都買得起的。
從流通的角度看,電影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工業領域,電影工業,帶動了包括設備、文化創造在內的整個產業鏈。
但遺憾的是,隨著短視頻在手機、電腦等小屏上的崛起,電影工業的收益,似乎遠不如以前。
很多人閱讀過這樣一條消息,來自2024年全年的電影票房顯示,2024年全國電影票房,與十年前相當,即電影產業一夜回到十年前。
如果我們將電影綜合收入(主要是票房收入),與消費支出數據結合起來,我們會發現這種趨勢,出現已經很早了。
不考慮價格因素,單看票房收入數據的話,2023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勉強趕上了2017年的水平。
2024年,雖高于2014年水平,但仍低于2015年。考慮到通貨膨脹等價格因素,2024年真實的票房收入,可能與2014年相當。
從電影票房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看,在2017年到2019年,全國居民每消費100元,有0.2元是電影票房貢獻的。
2020年到2022年這三年間,因特定政策的影響,電影票房參考意義不大。
2023年是過去三年積累的消費力的釋放,但占消費支出的比重也僅有千分之14,即全國每消費100元,僅有0.14元來自電影票房。
2024年進一步下跌,跌到0.1元以下,這與2009年的水平相當。
也就是說,從2000年商業大片在國內熱賣以來,近20年間培育起來的電影消費習慣,在2020年-2022年影響之下,迅速消失了。
或許,這就是一個決策帶來的負面影響。兩權相害取其輕,說起來容易,但只有真正落地,身在其中方知其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