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外科學領域在創新、融合和可持續發展的新質生產力賦能下,取得了重要突破和進展。經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各學組和學術工作組遴選、推薦,全國委員評審投票,主任委員會議審核,評選出整形外科學領域十大進展,以期促進整形外科學進一步發展。
▉疑難危重血管和淋巴管畸形的遺傳學發現及創新靶向治療研究進展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林曉曦教授率領團隊開展了疑難血管瘤與脈管畸形靶向治療探索。團隊在國內首先報道了PIK3CA基因相關過度生長疾病譜系(PROS),發現了新表型、新基因型;揭示了表型-基因型相關性(目前最大病例量);制定了面部PROS手術策略;首次提出了可指導外科治療方式的面部PROS新分型;首次揭示了PIK3CA合并IDH1變異可能導致合并半側巨腦畸形新證據;發現了治療新靶點TRPV1和FKBP5。林曉曦教授團隊建立了全球最大的PROS及相關綜合征病例隊列,助力PROS入列國家衛生健康委第二批罕見病目錄。林曉曦教授牽頭了中國第一個靜脈及淋巴管畸形創新靶向新藥研究。林曉曦教授首次提出了基于遺傳學發現可預測血管畸形靶向藥物療效的新分類;原創性提出并牽頭了中國第一個動靜脈畸形靶向新藥的多中心研究,并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的批準,有望為危重顱外動靜脈畸形的治療提供更加高效、更具針對性的治療策略。
▉中國首個1型神經纖維瘤病——叢狀神經纖維瘤靶向藥物臨床研究與適應證獲批
叢狀神經纖維瘤(PNF)是1型神經纖維瘤病(NF1)引發的一種良性神經鞘瘤,常導致患者出現疼痛、毀容、功能障礙、神經缺陷和內臟受壓等并發癥,多數無法進行手術完整切除。司美替尼是一種口服的選擇性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1/2抑制劑,可針對性抑制NF1基因下游活化的MEK通路。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李青峰教授、王智超副教授牽頭開展了一項針對司美替尼治療中國兒童及成人NF1的不可完整手術切除的PNF的臨床研究。它首次評估了中國NF1-PNF患者中司美替尼的療效,并展現出患者可接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該研究結果于2023年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評,并于2024年1月1日正式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該研究填補了中國NF1患者無藥可用的空白,為推動中國NF1-PNF患者的藥物治療開啟了新的篇章。
▉脂肪移植關鍵技術新進展
脂肪及其衍生物移植在形體重塑、面部年輕化及部分疾病治療等領域不斷開拓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脂肪移植專業工作組在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陳敏亮教授的帶領下,攜手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牽頭單位進行了相關研究:①作為細胞死亡調節機制的鐵死亡在脂肪移植物成活中發揮重要調節作用;②建立了超濾吸附法脂肪純化技術;③利用各種物理方法的加工進行脂肪成分移植;④脂肪移植用于改善硬皮病的基礎及臨床研究;⑤利用三維數字化技術,對頭面部CT影像進行鏡像處理、不對稱分析及手術規劃,從而實現對頭面部組織缺損的部位、體積、形狀的精準數字化和精準移植填充等。
▉建立顱頜面手術機器人導航系統
國內首款醫美手術機器人——顱頜面手術機器人導航系統,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柴崗教授團隊聯合多家單位合作研發,于2024年3月底完成了100例隨機對照的上市前多中心臨床試驗。該產品主要用于輔助整形外科顱頜面導航定位手術。通過手術機器人輔助組織共性操作的方式迭代研發,有望為獲批整形外科、口腔外科、五官科、神經外科、眼科和骨科等含有骨-軟骨高精度操作的多術種提供支持。
▉多基因編輯豬-猴異種血管化腹壁移植
針對不同原因導致的大面積腹壁組織損毀救治難題,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整形外科宋保強教授團隊開展了國內外首例多基因編輯豬-猴異種血管化腹壁移植手術。異種血管化腹壁移植研究,不僅有助于多基因編輯豬-人異種血管化腹壁移植方案的探索,也可為多基因編輯豬-人免疫抑制用藥方案提供參考。
▉組織工程乳房構建技術與再生機制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團隊通過創新性的研究思路,成功開發了多種具有仿生機械性能的乳房支架,這些支架能夠有效促進脂肪的存活與再生。在支架設計方面,團隊利用3D打印技術,優化了支架的內部結構,提升了其力學強度和仿生特性。此外,團隊還在材料改進和組織工程策略優化方面取得了突破,例如通過雙相微組織填充技術和無細胞策略,成功實現了脂肪組織的再生和新血管的形成。
▉自體軟骨細胞再生的可注射軟骨微組織隆鼻術
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等多家單位經過不斷實驗,在創立無支架材料軟骨再生體系的基礎上,成功建立了可注射性軟骨再生新技術。該技術利用少量自體耳軟骨細胞經體外特殊培養,構建體系制備出軟骨再生效果穩定、可控、易塑形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的可注射性軟骨移植物,并進行了5年的臨床隨訪,相關成果發表在PRS,并獲得了主編的重點推薦。
▉“性別醫學”多學科綜合醫療體系在全國多中心的構建
“性別醫學”是針對跨性別以及性發育異常患者進行的多學科、全生命周期的序列醫療照護程序,區別于以往僅通過整形外科進行性別重置手術單一療法的概念。
近年來,“性別醫學”多學科診療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家中心啟動開展,以整形外科為根本,構建了多學科序列診療,為患者人群提供性別認同探索、心理支持、內分泌治療、手術治療、生育力保存、嗓音治療等醫療援助。
在多中心的共同努力下,該領域構建了學術專業并規劃了發展方向,發布了《易性癥多學科診療專家共識》,承擔了《跨性別與性別多元人群照護指南第八版》的中文翻譯,完成了大樣本量的中國跨性別人群健康狀況調研,發表中英文文章10余篇,獲得國家級基金資助3項,出版科普著作1部,翻譯學術專著1部,并且成立了學科行業協會,在臨床、科研、教學、科普方面實現了從無到有的學科專業建設,幫助社會邊緣人群走出困境、重建積極人生。
▉再細胞化大體積脂肪脫細胞支架促進肌肉組織再生
干細胞與再生醫學新突破——利用再細胞化大體積脂肪脫細胞支架促進肌肉組織再生大體積肌肉缺失(VML)嚴重影響肢體功能,目前的臨床治療方式存在諸多問題,而肌肉組織工程有望成為治療VML的新興策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整形外科安陽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帶血管蒂的大體積脂肪脫細胞生物支架,通過再灌注技術將脂肪干細胞和成肌細胞均勻分布于支架內,實現了肌肉組織的功能性再生,相關成果發表于Biomaterials。
▉多學科協作開拓新型微小血管成像、描記方案進一步推進皮瓣外科數字化、人工智能化進程
皮瓣移植技術在創面修復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設計和切取的準確性直接影響患者的臨床結果。北京協和醫院的整形外科團隊將前沿的科技應用在皮瓣外科領域,開發了體表淺筋膜系統的微小動脈增強現實成像技術。該技術通過應用先進的光子計數CT成像技術、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人體多部位微小血管的臨床成像流程,顯著改進了CT血管造影圖像的后處理效果。在實現直徑0.5 mm的微小血管的清晰成像效果的同時,將造影劑的使用量降低了40%,有效將電離輻射劑量降低至原有的四分之一。此外,該團隊還自主研發了一套虛擬增強現實微小血管輔助描記系統。在無需特殊設備的前提下,能夠快速完成微小血管的體表描記,將高精度微小血管的分布圖準確地投射在手術區域,為皮瓣外科手術的精準設計和實施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