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知我意
吹夢到都江
HAPPY NEW YEAR
● 灌縣古城風景篇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漫步南橋邊,沉醉西街巒
走在灌口的青石板路上
街邊傳統建筑與特色小店林立
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濃郁的生活氣息
若你鐘情在古跡中探尋歷史的脈絡
若你迷戀于文化的源遠流長
那灌縣古城一定不會辜負你~
灌縣古城
作為天府源頭都江堰市的核心景區,灌縣古城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地處都江堰城區,因其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區寶瓶口渠口區域而得名,享有“天府源頭第一鎮”的美譽。幅員面積0.98平方公里,2016年初被評定為AAAA級景區,獲得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首批省級旅游休閑街區、天府旅游名鎮等榮譽。都江堰灌縣古城以“世界水文化旅游古城”為主題,是一處“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半山半城”的文化休閑景區。
歷史上,灌縣古城在國內、國外有著獨一無二的“水文化”特質并享有盛譽,從李冰父子開鑿都江堰水利工程開始,2000多年來“水文化”一直滋養著這座不平凡的城市。古城在打造過程中,始終堅持“以文為脈”,全力挖掘“水文化”中心主題。景區內形成了灌區文化、茶馬古道文化、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天象與氣候景觀、水域景觀、熊貓文化等多種類型文化資源,是天府文化的重要展示之地。擁有明城墻、清真寺、南橋、文廟等歷史文物古跡,擁有都江堰、茶馬古道、城隍廟、靈巖寺及千佛塔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宣化門古城墻、文廟及魁星閣、懋功寺省級文保單位3處。登玉壘看浮云、依南橋賞寶瓶、上文廟拜孔圣、逛楊柳河休閑,大美古城入畫來,處處留下了游人由衷的贊嘆,成為海內外游客的休閑旅游目的地。
南橋
灌城之南,離堆之下,有橋嶷然。
南橋位于都江堰寶瓶口下側的岷江內江上,是南街與復興街之間的一座雄偉壯麗的廊式古橋。原名為“普濟橋”,橋長約133米,4排5孔,曾多次損毀,南橋的最后一次改修,仍為5孔,橋長45米,寬10米。各種彩繪、雕梁畫棟、民間彩塑、書畫楹聯溶為一體,被譽為“水上畫樓”、“雄居江源第一橋”、“覽勝臺”。
清光緒四年(1878),縣令陸葆德用丁寶楨大修都江堰的結余銀兩設計施工,建成木橋,名“普濟橋”。1925年重建,橋面加寬。1933年,毗河戰爭爆發,木橋中孔被拆毀,戰后修復時,增建了寨門。橋長約133米,4排5孔,白天開放,晚上關閉。1958年,橋毀于洪水,重建時改木橋樁為混凝土橋墩,增建了牌坊形橋門,仍為5孔,長45米,寬10米,正式定名為"南橋"。1979年改建,加高了橋身和通道,仍5孔。橋身為木梁鋼筋水泥柱,混凝土橋面,橋頭增建了橋亭、石階、花圃,橋身雕梁畫棟,橋廊增飾詩畫匾聯。不僅保持了古橋風貌,而且建筑藝術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處旅游勝景。1982年,國務院將南橋劃入都江堰文物保護區范圍。
西街
都江堰西街位于都江堰寶瓶口以南,與伏龍觀隔江相望,是一條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街,是南方絲綢之路入藏的起點,是典型的茶馬古道,也被譽為古代茶馬道上的第一街。
清代為西正街,從南門口西側至西門,長約390米,街道狹窄,清末至民國時期,此街多玉石加工及銷售作坊,故又名“玉石街”。這是一條石板路面的老街,街兩邊的建筑多為一至二層的木結構。在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老四川城鎮生活,較完整地體現了清末民初的歷史風貌,保存了比較完整的舊成都風貌。西街是都江堰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歷史上溝通漢族和藏羌勢力范圍的唯一一條“官道”——“松茂古道”的起點,“三垴九坪十八關,一鑼一鼓到松潘”,就是當年商人走山販貨的歷史寫照。西街居民的祖先看中了地利之便,經過世代努力把這里打造成近代都江堰著名的商業街。
想象一萬次,不如出發一次
幸福路
幸福路西起玉壘山腳城隍廟,東到蒲柏橋,街長800米。清朝名叫東正街,寬6米,可通牛車。民國時期初,易名大街。1958年3月21日,因毛主席視查灌縣歷經此街,后更名“幸福路”。幸福路是市區主要街道社區和城市核心,清朝和民國已成熙熙攘攘,經貿繁華。復建后,臨街建筑吸取了明代建筑元素,匯萃了川西院落建筑和都江堰市水文化特點,古風古韻依舊不減當年。
文廟
據記載,都江堰文廟始建于五代(公元907-960年)時期,明洪武初年,廟址遷于城東宣化門內古泮池,正德(公元1506-1521年)中,提學僉事劉節、知縣胡光培修,明末毀于火。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知縣馬磯修復正殿。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7年),知縣黃俞鼎修建戟門和圍墻。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灌縣知縣聶有吾將文廟遷至現址,修建了大成殿,規模初就。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知縣譚璉增建東西廡、崇圣祠、明倫兩齋堂、官宦祠、鄉賢祠、圣域賢關門、金聲玉振坊,并配廟門、戟門及其匾額。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知縣孫天寧捐奉重修“大成殿”,并擴建廟宇,廟制更加恢廓。同治二年,知縣李天植奉紳籌款移向新建,迄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始行完工,共有大成殿五間,周圍走廊,崇圣祠三間,東西廡各七間,戟門五間,欞星門三間,殿左祭器庫,連下排樓與金聲亭各一,右尊經閣連下排樓與玉振亭各一,以及露臺宮墻,圣域、賢關二門、泮池均依制建修完備。
這里是歷代奉祀孔子及儒家賢哲的祠廟,也是古代學宮和儒學教官衙署。1929年民國時期,文廟改設縣立初級中學校。1952年,改為灌縣中學。2008年都江堰中學遷址另建。2012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都江堰文廟及魁星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
城隍廟位于玉壘山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清代兩度被毀。光緒四年(1878年)知縣陸葆德主持重建。主要建筑有主殿十二重,配殿六重,牌坊五座。1978年,灌縣人民政府重修城隍廟,塑灌縣民間傳說中都江堰治水故事場景。城隍廟十殿建筑群被列為清華大學建筑教科書的典范作品,在過去,度誠善良的老百姓紛紛到城隍廟進香拜神、祈求庇護,歷來香火興盛。玉壘山區域城隍廟、娘娘殿、魁生殿、四大天王殿、小描鼓坪等景點已免費向游人開放。
仰天窩廣場
“自拍熊貓”是由澳大利亞昆士蘭設計公司UAP與荷蘭藝術家佛洛倫泰因?霍夫曼為都江堰打造的標志性主題公共藝術品,于2021年4月在仰天窩廣場向市民、游客開放。“自拍熊貓”長26米、寬11米、高12米,重130噸,由300萬根漆面不銹鋼絲固定而成,外觀呈翹腳自拍狀。2021年9月,2021年CODAawards獲獎名單公布,“自拍熊貓”獲公共空間類別的優秀獎。“自拍熊貓”一亮相,就成為都江堰的新晉網紅打卡點,明星迪麗熱巴也來這里打過卡哦。
靈巖書院
靈巖書院位于都江堰市灌口街道靈巖山,由著名歷史學家李源澄先生創建于1945年。曾在書院講學的有著名當代文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南懷瑾,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著名敦煌學家、紅學家潘重規,新月派著名詩人饒孟侃,著名希臘文學專家羅念生,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錢穆等,堪稱名流匯集,文風鼎盛。后來書院解散,這一段往事也隨即塵封于歷史長河之中。
雪山下的熊貓電車
圖源又見都江堰
都江堰有軌電車的起點站在灌口街道轄區,當電車緩緩啟動,一幅雪山和城市交融的絕美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沿著軌道前行,雪山如同一排排白色的巨人,靜靜佇立在城市的邊緣。電車穿梭在城市的街巷,一側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古老街道,另一側是巍峨聳立的壯麗雪山。每一次電車轉彎,都像是在與雪山進行一場奇妙的邂逅。電車在行駛,雪山的景色也在不斷變換:時而能看到雪山的全貌,連綿的山峰像是大地的脊梁;時而又被城市的建筑、樹木遮擋,只露出雪山的一角,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坐在電車上,感受著微風拂面,看著窗外的雪山,仿佛時間都慢了下來。都江堰有軌電車,帶你在城市的煙火氣中,領略雪山的壯美,在平凡的日常里,邂逅這份震撼人心的美麗。
-HAPPY NEW YEAR-
主 管:中共都江堰市灌口街道工作委員會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灌口街道辦事處
主 辦:都江堰市灌口街道黨群辦
主 編:譚 淵
本期編輯:黨建辦(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