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節來到了,家家戶戶過新年啦。在這個吉祥喜慶的日子里,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提到春節,就想到毛主席在1930年也寫過一首春節詞。
1930年1月,毛主席剛剛率領紅四軍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戰略大轉移。轉移過程中,毛主席創作出了《如夢令·寧化途中》。
幾天之后,毛主席抽空對這首《如夢令》進行了修改,由于修改之日又恰逢大年初一,古代人習慣把大年初一稱為“元旦”,所以毛主席就將詞名就改成了《如夢令·元旦》。
那個時候的元旦,就是我們如今說的春節。所以這首詞的詞名雖然是《如夢令·元旦》,但是卻是一首十足的春節詞。
新年新氣象,紅軍盡管一直在打仗,但是這一次戰略轉移成功粉碎了國民黨的“三省圍剿",為擴大紅軍在閩西的根據地奠定了基礎,所以詞作整體的基調是積極、樂觀、向上的。
一、《如夢令·元旦》賞析
《如夢令·元旦》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詞的開頭只寫了三個地名,這三個地名原來是當年福建省內的三個縣。
按照毛主席率領的紅四軍二縱隊當年經過的路徑,其實正確的排序應該是從福建的上杭出發,途經清流、歸化,最后才是寧化。但是為了適應格律的要求,把順序打亂了。
毛主席寫了這三個縣的地名,沒有在它們前面添加任何的動詞、副詞和連接詞,但是卻能讓人一看就能看出,這里是在寫紅軍轉移的路線,并且部隊轉移的速度顯然是很快的。
1929年11月,毛主席重返紅四軍領導崗位,擔任前委書記。國民黨蔣介石得知紅軍在閩西北搞紅色根據地,大為震怒,于是召集江西、福建和廣東三省的地方軍閥,準備來“三省會剿"。
紅軍方面當時的兵力和武器裝備還不具備與之正面對抗的實力,于是毛主席就提出讓紅四軍兵分兩路,繞道抵達敵人的后方,粉碎他們的計劃。
于是在1930年1月5日,朱德先率領紅四軍的一、三、四縱隊經福建連城、寧化到達江西廣昌。毛主席率二縱隊先出發兩天,在龍巖一帶阻擊并迷惑敵人,借此來掩護朱德率領的主力部隊轉移。
等到1930年1月7日完成掩護任務后,毛主席才率二縱隊經過連城、清流、歸化、寧化一路,轉移到廣昌和朱德匯合。
這兩支軍隊兵分兩路,中間其實還發生了很多故事,但是與《如夢令·元旦》要表達的主題關系不大,所以毛主席選擇略過不寫。
毛主席只讓大家看到,紅四軍二縱隊當時很快地通過了“寧化、清流、歸化"三個縣,強調二縱隊轉移之神速。
因為朱德率領的一、三、四縱隊出發的時間是在1930年1月5日,而毛主席的二縱隊則要到1930年1月7日完成干擾敵軍的任務后才能轉移。時間上晚兩天,所以二縱的轉移的速度必須很快才行。
第二句寫當時紅四軍二縱隊行軍時的路況,閩西一帶崇山峻嶺,人跡罕至,所以二縱隊行軍的時候,常常要穿越原始森林,在長滿青苔的山間小道上行進。
行軍的速度如此之快,困難如此之大,是為什么呢?毛主席在這里先不說明。接下來用發問的形式,讓讀者注意到這支部隊“今日向何方"?答案是“直指武夷山下"。
如此匆忙地趕路,原來是為了去武夷山腳下匯合,再向西翻過山嶺,到廣昌縣和朱德率領的主力部隊匯合。
“直指”就是直接指向的意思,用到這里,說明部隊從出發開始的目標就已經定下了,他們排除千難萬難,堅定地向著目的地前行。
同時這個“直指”也是在暗示,對于中國的革命的正確道路和方向,毛主席在心里早就已經有了一個目標,接下來他將率領著部隊,堅定地朝著那個方向前進。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是毛主席率領紅四軍二縱隊,由武夷山下東面的山腳向西翻越途中回望看到的情形。
連用兩個“山下”,是在引起讀者的注意,因為當時這支翻山的隊伍很長,紅旗迎風翻卷的畫面非常壯美,所以連用兩個“山下”來表達贊嘆之情。
二、匠心獨運,連用三個“山下”
這首詞最早于1956年見刊發表,1957年入選毛主席《舊體詩詞十八首》,是毛主席本人生前親自修訂過的詩詞之一,可想而知毛主席對它極為重視。
這是因為這首詞不僅是一首紅軍時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革命史詩,而且它在創作方面也有一定的創新突破。
這首詞寫紅軍突破敵人的封鎖之后,穿越閩西的原始森林急行軍,不寫過程中的驚險,只用三個名詞,突出了一個急行軍的“急”字。為什么這樣急呢?因為“兵貴神速”。
紅四軍當時在與時間賽跑,他們兵分兩路,要在約定的時間繞到敵人的大后方匯合。在突出了一個“急”字之后,再告訴你,這次行軍的目的地是哪里,答案是“武夷山下”。
武夷山位于福建、江西兩省的交界處,這里從東北到西南有一條長達60公里的分界線,只要翻過了這座山就等于成功粉碎了國民黨的“三省會剿"計劃。
寫到這里,其實讀者就應該明白了,原來毛主席在這首春節詞中,描寫的其實是一次紅軍的戰略轉移。
然后到了詞的最后兩句,毛主席帶領大家去觀看了一場位于武夷山下的“紅旗秀"。之所以要寫“山下”,是表明毛主席當時已經身處于山上。
連用兩個“山下”,是在感嘆當時山下紅旗攢動的壯觀場面,暗示著山下的紅軍人數眾多,紅四軍二縱隊已經全部抵達,他們正在翻山。這個時候,敵人已經無法阻擋他們走向勝利了。
全詞寫得情景交融、雄渾壯美,有些地方打破了詩詞格律規則,比如“山下”一詞,三次連用,但是由于突出了作者在創作時的喜悅之情,讓讀者也能感同身受。
結語
毛主席一生創作詩詞,字里行間都洋溢著強烈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在長達二十二年的征戰生涯中,無論面對順境還是逆境,毛主席的創作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向上的熱情,這首《如夢令·元旦》便是其中的佳作。
1930年1月,紅四軍兵分兩路戰略轉移,毛主席負責掩護朱德率領的主力部隊,邊打邊退。轉移過程迅速且順利,當部隊到達寧化時,極大地鼓舞了當地老百姓參與革命的激情。
這一次戰略轉移成功之后,紅四軍迅速包圍了廣昌,為后來的廣昌戰役勝利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紅軍長征的成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 參考資料:
- 《毛澤東詩詞全編箋譯》——《東方出版社》,編著:徐四海,2017.2;
- 《毛澤東詩詞鑒賞》——《上海三聯書店》,編著:田秉鍔,2012.9;
- 《毛澤東創作<如夢令·元旦>的背景和經過》——《湘潮》,作者:鄧學東、劉云翔、闕翰香,2013.10.05;
- 《毛澤東<如夢令·元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作者:涂大杭,2013.05.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