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房地產在中國家庭財富和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房價過高或過低都會帶來嚴重風險。要促進房地產及相關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政府應加大有針對性的金融支持、完善系統性風險管理、加快城市升級改造、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產業多元化等多方面措施,穩定住房市場,減少結構性失衡,為未來創造新的增長機會。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者:李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高級研究員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是現代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故事之一。在這種增長的同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演變成家庭財富的基石,改變了數百萬中國家庭儲蓄、投資和消費的方式。然而,正如任何偉大的成功故事一樣,高樓的背后是長長的陰影。事實上,一度繁榮的房地產市場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包括房價飆升、消費低迷以及實體和金融部門之間的結構性失衡。
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過高和過低的房價都可能對經濟造成同樣的危害。特別是從2022年左右開始,隨著全國房價下跌,家庭財富縮水,與抵押貸款相關的金融壓力加劇。在此背景下,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為2025年樓市定調:要“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那么,房地產是如何成為中國經濟中如此關鍵的一部分的?我們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其挑戰,確保市場在未來可持續發展呢?
回顧過去,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在過去幾十年里經歷了顯著的變化。在20世紀90年代末之前,城市住房主要是國家控制的資產,住房直接分配給工人,是就業待遇的一部分。然而,上世紀90年代末的大規模房地產改革從根本上重構了這一體系,引入了允許城市居民自由買賣房產的市場機制。這一關鍵轉變重新定義了住房在中國社會中的角色,使其成為全國家庭財富的主要儲存手段。
這種轉變帶來了顯著的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房地產市場規模驚人:截至2022年,住宅房產占家庭資產的47%,相當于全國GDP的2.2倍。對中國家庭來說,住房不僅意味著一個住所,而且也是金融安全的基石,是抵御經濟不確定性的緩沖。在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住房同樣占據家庭財富的很大一部分,但比重一般在15%至30%不等,而中國居民房產的規模和擴張速度是罕見的。簡言之,這種顯著差異的背后有兩大因素:一是政府的支持性政策,二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買房置業”的文化價值觀。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雖然住房財富的快速積累無疑提高了生活水平,促進了家庭繁榮,但它也帶來了重大的經濟挑戰。也許最緊迫的問題是,北京等主要城市和其他一、二線城市的房價飆升,不僅大大增加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成本,也嚴重制約了當地企業保持競爭力的能力。
但另一方面,最近房價的全面下跌也暴露出同樣嚴重的風險。事實上,暴跌的房價侵蝕了房地產價值,并增加了與抵押貸款相關的違約風險,從而暴露出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的脆弱性。此外,由此產生的負財富效應削弱了消費者信心,促使“預防性儲蓄”上升,這進一步抑制了經濟活動。
與此同時,供給側的擔憂也在加劇。開發商正艱難應對不斷上升的債務負擔和不斷增加的待售房產庫存,而嚴重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面臨的財政壓力不斷升級。金融部門同樣承受壓力,出現了大量與房地產市場有關的不良貸款。
考慮到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呢?要促進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取得適當的平衡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首先,政府應該為購房者,特別是首次購房者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支持,比如低息貸款、補貼和稅收優惠等,以提振需求和穩定房價。此外,可以增加保障住房、公租房等供應,滿足中低收入家庭的需要。這些措施將提高住房的可及性,穩定房價,培育更加可持續的住房市場。
第二,全面的房地產風險管理框架對于識別和減輕系統性風險至關重要。這些框架應包括對開發商和金融機構的財務健康指標進行定期監測,確保遵守審慎的貸款流程和預售住房及時交付。決策者應針對房貸的脆弱性精準施策,提前避免危機,保障市場穩定,并在投資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信心。
第三,政府應與開發商和銀行合作,加快城鄉危舊住房改造,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擴大優質住房供給。這不僅能更好地滿足人民對基本住房和改善型住房的需求,還有助于促進城鄉振興。此外,通過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政府可以增強這些社區的吸引力,在留住現有居民的同時吸引新的家庭遷入。
圖片來源:東方IC
第四,國內主要城市房價高企的一個關鍵原因,是住房與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資源有著緊密的聯系。很多時候,在好地段擁有住房也就意味著可以更好地獲得這些基本服務。簡單地說,如果各地的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質量相當,那么全國范圍內的增長就更加平衡,大城市的生活壓力也就不會那么大。
最后,從長遠來看,政策制定者應該積極引導經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以減少對房地產行業的過度依賴。這就要求向高科技產業、綠色能源和先進制造業提供更多投資,以培育新的增長驅動因素,并減輕與房地產市場有關的系統性風險。這不僅能創造更加平衡的經濟結構,還能增強中國在新興產業中的全球競爭力。
總之,政府應打出一套更具系統性的政策“組合拳”,包括加大有針對性的金融支持、完善系統性風險管理、加快城市升級改造、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產業多元化等舉措,以穩定房地產市場,減少結構性失衡,為未來開辟新的增長機遇。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Boom to balance"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王哲
編輯:張釗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