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那場災荒已經過去83年之久,但留給那個時代生活在河南的人民是永遠無法磨滅的傷痕。如今新中國建立了,祖國再一次崛起了,生活也變得美好了,但是先輩們所受的苦難不應該被我們遺忘,因為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更好的開創未來。
河南大饑荒(The Henan famine),一般是指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華戰爭時期在中國河南爆發的饑荒。此次慘絕人寰的大饑荒,造成3000萬人受災,300萬人餓死。
“七七事變”后,華北淪陷,河南成為中國軍隊與日軍作戰的主戰場。在1942年河南大饑荒爆發之前,日軍在河南境內先后發動過10多次大規模進攻,占據河南111個縣中的43個縣。
長年征戰,河南一直是全國出兵出糧最多的省份之一。多年的征糧征兵,河南的青壯年都離開了土地,農民家里沒有存糧。1942年,當時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不顧人民死活,仍在強征軍糧。第31集團軍司令、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部數十萬人駐扎河南,軍紀渙散,強征民役,為害鄉里。
從1942年春天開始,河南全省便滴雨未下,1941年冬小麥在5、6月份的歉收。夏天又是滴雨未下,夏播作物在持續的大旱中枯萎,產量只有戰前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夏秋之交,遮天蔽日的蝗蟲席卷河南全省。1942年河南糧食產量比戰前平均水平下降了40%。但河南正在發生的大饑荒,卻在很長時間里不被重慶所知。賑災的不力乃至對災情的置之不理,又讓這場災難雪上加霜。
《大公報》記者張高峰到河南后又驚又怒,把一切實況都記錄了下來,但是直到此時國民政府高層還是不信。直到1943年美國記者白修德在河南拍攝了大量照片,然后把報道發給時代雜志社并做專題報道,河南的慘況才進入國際的視野。讓人氣憤的是,白修德還受到當地官員的款待,他們的桌上是琳瑯滿目的菜肴。經過白修德的報道后,國民政府高層才真正開始重視起河南災情,制定措施搶險救災。
1943年新麥即將成熟時,第一批賑災糧才發到部分難民手中。6月,隨著新一季小麥的成熟豐收,大饑荒方告結束。
村莊廢墟以及干河道
成排樹木的樹皮被饑荒受害者剝離吃掉。
饑荒災害下的兒童。
死于饑荒的兒童
倒斃的饑荒受害者。
道路上垂死的老人與孩子(饑病使老者先死,留下孤獨和無助幼兒也會不久于人世)。
婦女和兒童從樹上剝樹皮當食物充饑(一位母親最好辦法就是將樹皮飼料之類的東西往她饑餓的孩子們嘴里塞)。
饑荒受災地區的人們剝樹皮充饑。
婦女在剝樹皮(饑荒期間樹皮是唯一剩下吃的東西)。
?婦女在搗碎曬干的植物(當食物)。
婦女在搗碎曬干的植物(當食物)。
饑民(她的嘴里塞著不能消化的稻草,正等待即將到來的死亡)。
撲倒在道路上的饑民。
撲倒在道路上的饑民。
饑荒發生地區的男孩。
饑荒發生地區的男孩。
饑荒發生地區的男孩。
饑荒難民。
饑荒難民。
兒童難民饑民。
饑荒受災地區的兒童
饑荒受災地區的婦女。
饑荒受災地區的婦女。
饑荒受災地區的婦女。
饑荒受災地區的男孩。
饑荒受災地區的母親和兒童。
饑荒受災地區的難民。
饑荒受災地區的難民。
饑荒受災地區的難民。
饑荒受災地區的女難民。
饑荒受災地區的人們
在饑荒受災地區的難民。
難民在等待食物(饑荒期間難民聚集在一起,從救濟站等待一碗微薄的稀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