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東北的遼沈戰役剛剛結束,兩個野戰軍聯手、規模更宏大的淮海戰役也開始了。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合兵六十萬,跟八十萬中原地區的國民黨軍展開生死決戰。十天后,在中央軍委的指示下,負責指揮戰役的淮海戰役總前委成立,鄧小平擔任總前委書記。
華野圍攻黃百韜兵團時,中原野戰軍也迅速行動起來,攻下宿縣,截斷徐蚌線,切斷敵人南逃的生機。而且宿縣是敵人的總后勤基地,放置有大量軍用物資,這一下讓過了數月苦日子、挺進大別山又轉出的中野,好好回了口血。
徐州告急,蔣介石慌忙越級指揮,急令黃維兵團趕快進行救援。黃維兵團的兵力在十二萬人左右,裝備精良,部隊機械化程度高。原來包括毛主席在內的軍委、野司,都只想著黃百韜、邱清泉等部,胃口不是很大。但計劃趕不上變化,黃維兵團在蔣介石的強令下沖過來“送死”,我們焉能放過。
經過跟軍委的幾番溝通,“吃掉”黃維兵團的軍事行動,終于得到批準。毛主席說:“完全同意先打黃維,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相機處置,不要請示。”但是這“尚方寶劍”是那么好拿的嗎?
之所以幾番溝通下,中央才同意中野“吃”黃維兵團,一方面是中野原定的作戰計劃,是協助兵強馬壯的華野,解決黃百韜、邱清泉等部,這是前面敲定的任務,奈何黃維兵團非要孤軍深入;另一方面是中野和黃維兵團的實力差距巨大。
先說兵力,中野只有十五萬人,能投入戰場的在十二萬左右;而黃維兵團也有十二萬兵力。兩相比較,我軍過去戰爭依仗的兵力優勢完全不存在了。除此之外,更別說中野的武器裝備很差(挺進大別山時把重型武器全丟了),黃維兵團武器裝備之好不消多說,再加上黃維兵團的各級軍官基本出身正規軍校,對機械化部隊的指揮作戰,可謂是得心應手。
要啃下黃維這個骨頭,不容易啊。中野之前的任務是遲滯馳援的黃維腳步,但劉伯承和鄧小平一致同意先消滅黃維兵團,并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
在中野司令部的軍事會議上,鄧小平沉著聲說:“我們跟黃維的兵力相當,但他們的裝備比我們好得多。但是,在我們四川有句土話,叫瘦狗拉硬屎。我們下最大的決心、不懼最大的犧牲,殲滅掉黃維兵團。即使是把整個中野打光了,也在所不惜。只要消滅了蔣介石的這個王牌,我們全局的勝利就有保證了。”
親耳聽過這位中野政委發言的人,曾形容是“像子彈打出去那么準確”。中野有句流傳甚廣的話:“劉司令的戰術,鄧政委的決心。”政委下定打的決心,中野各部立即行動起來執行。
但是在如何完成圍殲黃維兵團的具體行動上,陳賡有話說了。陳賡跟鄧小平是老朋友了,鄧雖然是陳的頂頭上司,但陳還比鄧大1歲,軍事資歷也更深一些。另外,陳賡的軍事造詣非常高,成名極早。
中野包圍黃維兵團后,陳賡認為我軍武器裝備遠落后敵軍,不能急于求成去硬攻,必須通過挖戰壕,搞近迫作業的方式來。這樣做的最大缺點就是耗時長、見效慢,但優點就是穩。陳賡的想法跟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戰術不謀而合。
關于中野圍殲黃維兵團的困難程度,鄧小平是有正確認識的,不然也說不出“瘦狗拉硬屎”的話。可是面對陳賡穩健的近迫戰法,他為什么又不太認可呢?還電報軍委和毛主席:“估計三天內可能解決戰斗。”
對于鄧小平的樂觀,毛主席感到難以置信,選擇不置可否的觀望態度。到底發生了什么呢?原來是廖運周率部陣前起義,葬送了黃維唯一突圍的機會,并且黃維收縮主力,形成全線動搖的態勢。因此,鄧小平一下有了信心。
鄧小平覺得陳賡搞的近迫戰術太慢,不利于瞬息萬變的戰場局勢,便不斷打電話到前沿陣地催促。剛開始,陳賡接電話后還會好好解釋,說明挖戰壕的目的和重要性。到后來,陳賡索性不接這個電話,一味嚴令部隊搞近迫作業。
雙方僵持不下時,劉伯承站出來說和,表示陳賡的做法可以很好減少傷亡,但鄧小平還是認為速戰速決為妙。最后還是被調到中野做副司令的陳毅有辦法,提出打電話詢問指揮華野的粟裕,他是如何圍殲黃百韜兵團的。粟裕在電話里說明自己也是搞的近迫作業。
最后中野司令部取得一致意見,就讓陳賡搞近迫作業圍殲黃維。于是,劉伯承親自給陳賡打電話,給予肯定:“你在第一線,是最了解戰場情況的,你就根據你們的情況打去就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