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聲的回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溫度
《哪吒2》劇照 圖源網絡
成年人也需要童話
文/賈博
一
《哪吒2魔童鬧海》沖上國產片票房第一,現在票房已經破百億了!可喜可賀。
六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橫空出世,六年磨一劍,《魔童鬧海》再出江湖,一飛沖天,直沖云霄。
簡單說說自己的感受和一些理解,不喜勿噴。
先說幾句話,這電影就是個商品,顧客花了錢消費,對產品進行評價是天經地義的權利吧?先說上這幾句話,是因為感覺尤其這十幾年來,網上的戾氣越來越重,這種氣氛比起二十年前天涯上的氛圍至少降了三個維度。持不同意見的網友表達的更多的是情緒的發泄,而不是觀點;最終目標不是探討義理提升認知而是為了證明自己永遠正確老子天下第一。網絡論辯鮮見有理有據的論證,只要和自己觀點不同的一概劃入敵對陣營,必欲除之而后快。尤其是新的造神運動有愈演愈烈之趨勢。某個人或事物一旦快速被某大批民眾認可,立刻推上神壇,成為不可有絲毫質疑遑論批評之神物。如去年以來之刀郎,還有前些年吳巨星的《戰狼2》,不過吳巨星和《戰狼2》已經跌落神壇,現在可以表達不同意見甚至可以罵上兩句了。現在《哪2》已有這個趨勢,所以,說幾句題外話。
哪吒爆火首先在于有好的故事情節,有沖突,有反轉,有搞笑;還有精致的特效畫面,不遜好萊塢大制作;劇中人物形象多元,各有特點,能最大公約數地激發觀眾的共鳴。
先說說哪吒吧。
圖源網絡
哪吒這個角色對觀眾很有沖擊,魔性乖戾和善良勇敢一直在劇烈地沖突,這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文似看山不喜平,電影也一樣。
絕大多數人對哪吒的印象主要來自上美動畫片《哪吒鬧海》,這部電影里的哪吒,是一個嫉惡如仇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英雄形象。
上美《哪吒鬧海》哪吒形象 圖源網絡
所以《哪吒之魔降世童》上映時,很多觀眾都認為魔童的形象顛覆了心目中小哪吒的英雄形象,一時很不適應。
其實影片里這樣設定也沒錯。
這兩部電影的哪吒形象故事主要來自于《封神演義》,我敢肯定觀眾看過《封神演義》原著的不到百分之一,可能不到千分之一。
原著中的哪吒出場時的形象不像電影里僅僅是個頑皮的少年,就是個惡少,不,就是個小惡魔,既瘋狂叛逆又嗜殺成性,任性妄為,根本沒有善惡是非觀念,與傳統英雄形象相去甚遠。電影里把哪吒稱為“魔童”還是很準確的。
“魔童”的“魔”,是“魔丸”的“魔”,也是“惡魔”的“魔”,“魔鬼”的“魔”。
上美動畫片《哪吒鬧海》中的哪吒形象及故事情節與原著幾乎是完全相反。
在原著中,哪吒就是私闖民宅侵犯民權橫行霸道尋釁滋事的小惡霸,蠻不講理打死夜叉,又打死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后來又受太乙真人唆使(是的,原著中太乙真人也不是什么好東西),半路攔截,痛打了要上天庭告狀的東海龍王。嘿嘿!沒想到吧!
大多數人心中上美的《哪吒鬧海》這一經典形象,恰恰是對原著《封神演義》的顛覆。
而餃子的哪吒對上美的哪吒又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顛覆,這一顛覆,反而使哪吒的形象更貼合原著。
(其實《封神演義》里的哪吒形象也是經歷了上千年的流變才形成的,并非一成不變,《西游記》里哪吒形象和《封神演義》里的哪吒形象就大不一樣。)
所以,所謂的顛覆不過是不符合我們一定時期心中的成見,要說顛覆,其實一直在顛覆。
比如在上美的另一部電影《大鬧天宮》里,哪吒是這個造型:
上美《大鬧天宮》哪吒形象 圖源網絡
是不是就沒有《哪吒鬧海》里面看起來那么英武可愛了?
因為在這部片子里,孫悟空是正面主角,而哪吒變成了反派,形象自然就沒有那么光彩奪目了。
其實世上本沒有經典,喜歡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經典。
上美的哪吒成為了經典,餃子的哪吒也會成為經典。
話說如果現實中一個小孩兒是哪吒那種吊兒郎當恣意妄為的形象,破壞公物,隨地大小便……有誰會喜歡?
《哪吒2》劇照 圖源網絡
如果你的孩子被這么一個熊孩子霸凌,你是不是很想一個巴掌上去扇得他滿地找牙?
如果這是你的孩子,你是不是很想一個巴掌上去扇得他滿地找牙?
如果有這么一個頑童在你面前一口一個“小爺”,你是不是很想一個巴掌上去扇得他滿地找牙?
可是怪了,看著魔童哪吒把那群小孩兒整蠱地死去活來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覺得哪吒太可惡了,電影院里充滿了歡樂的笑聲。
現在讓我們想一想,為什么大家對這么一個囂張乖戾惡行滿滿的魔童如此寬容,如此喜歡呢?難道是絕大多數觀眾的三觀出問題了?
顯然不是。
首先我們喜歡哪吒,不是喜歡他的魔性,他的乖戾,他的霸凌,而是在影片設定中,哪吒被魔丸附體,所以會這樣;另外,更重要的是,在我們的認知中,我們早已知道哪吒是一個少年英雄。
我們確定,不管魔丸如何附體哪吒,最終他一定會戰勝魔性,蛻變成為我們熟知的喜歡的那個英雄哪吒的。如果說哪吒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神話人物形象,我想,不會有這么多的人喜歡這個魔童形象的。
其次,在電影里,我們看到哪吒在無比關愛呵護他的雙親陪伴下,在師父太乙真人輕松活潑的教導下,哪吒在努力地和自己的魔性作斗爭,努力地向善而行,這也是打動我們,讓我們理解哪吒寬容魔童的重要原因。
再次,這是一部動畫片,而動畫片的一大神奇作用就是能極大地稀釋暴力。比如長盛不衰的《貓和老鼠》,幾乎每一集都是湯姆被杰瑞慘虐的故事。一會兒是被砸成肉餅,一會兒是尾巴被剁成九段……可沒見有人投訴說這部劇宣揚暴力對青少年影響不好云云。也確實沒見哪個小朋友學著杰瑞的樣子去整蠱誰去。
二
除了哪吒外,還有許多角色也讓人印象深刻。
有人共情申公豹,在他身上看到了小鎮做題家的影子;有人共情土撥鼠,它們什么壞事也沒做就被哪吒收走了;也有人共情陳塘關百姓,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部好的電影就是能引發最大多數人的共鳴、爭論。
我在這里要特別說一下石磯娘娘,我看到網上極少有人同情她,幾乎沒見有人共情她,但我很同情她,這個角色值得說道說道。
在影片中石磯娘娘是一個極胖極丑又極度自戀的一個女妖。
丑,胖,自戀,討人厭的元素前幾名全占了。
所以,當石磯娘娘被哪吒打回原形,只剩下一塊小石頭的時候,電影院里響起了歡樂的笑聲,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沒有人在意石磯娘娘犯了什么錯要被哪吒收了,你胖,你丑,你極度自戀,連說話的聲音語調都這么令人生厭,這就是你的錯。
設想一下,如果石磯娘娘是這個樣子:
圖源網絡
或是這個樣子:
圖源網絡
(是的,40年前,我們看的小人書版本的《封神演義》,石磯娘娘就是一個美婦人的形象。)
你是不是對石磯娘娘會產生一些同情心?是不是會多想一下,這么一個美麗女子,沒有傷害任何人,為什么要遭此劫難?進一步可能會想一下,哪吒這么做,對么?
進而可能會想,太乙真人為什么要讓哪吒干如此傷天害理的事?這太乙真人又是個什么樣的仙?
是不是會對哪吒、太乙真人有一些不適?
可是在看電影的時候幾乎沒人會這樣想,為什么?前文說了,你丑,你胖,你極度自戀,所以你討人厭,所以沒人關心你的死活。
我們常說,不要以貌取人。為什么要這么說?因為人們向來都是以貌取人,顏值即正義么。沒看到敖廣的人形一出來時全場“哇”聲一片嗎?
《哪吒2》劇照 圖源網絡
敖閏人形一出來時全場也是“哇”聲一片嗎?
圖源網絡
我想,餃子把石磯娘娘改成一個丑婦人的形象,可能就是為了減少觀眾對哪吒的反感。
其實原文中石磯娘娘的下場比電影里還慘,兩個徒兒被哪吒無辜打死,石磯娘娘向太乙真人討說法,結果被太乙真人滅了。
可能餃子也覺得照搬原文太悲慘了,對哪吒的形象有影響,于是就做了一些改動。
首先,把石磯娘娘的外表極力丑化,這樣觀眾看到石磯娘娘出場時的第一印象是非常不好的,對這樣一個討人嫌的妖怪被哪吒滅了自然就沒有什么同情心。這樣的改編,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觀眾對她的同情心,減輕觀眾對哪吒的反感度;其次,刪去石磯娘娘兩個徒兒被哪吒這個小惡魔打死的情節,也是為了減輕觀眾對哪吒的反感度;最后,可能還是有一些不忍心,于是修改了石磯娘娘的結局,給她留了一命。當只剩幾塊小石頭的石磯娘娘歡快地喊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時候,觀眾都笑了,電影院里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潛意識里,我們都是顏值控,可能也包括餃子。
“人們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難以撼動”。
她礙著誰了?傷害誰了?只是因為你胖,你丑,你是妖,你的法力低微,所以,最終成為了哪吒晉級路上的耗材。
再說說那群土撥鼠吧,共情土撥鼠的觀眾很多。
大家對土撥鼠的觀感高度一致。那群土撥鼠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吃的是看了都要吐的南瓜湯,豁了邊的碗,在這種艱難的境遇下依然井然有序地排隊打飯。
《哪吒2》劇照 圖源網絡
他們礙著誰了?傷害誰了?難道是因為它們喝湯沒放醋嗎?可最終還是成為了哪吒晉級路上的耗材。
為什么?這是為什么?
不為什么,因為你們是妖,因為你們長得丑,因為你們法力低微。
土撥鼠這一形象是原文中沒有的,本片制作者的創新。
注意,和石磯娘娘一樣,長得丑是一個很重要的設定。假設這是一群可愛的小白兔:
《哪吒2》劇照 圖源網絡
看到這么一群可愛的小家伙被哪吒收了,是不是覺得心里很不適?
土撥鼠:我們招誰惹誰了?我們穿的是打滿補丁的衣服,吃的是哪吒看了都要吐的南瓜湯,就這也規規矩矩地排隊打飯。生活本來都如此艱難,為什么還要讓我們遭此劫難?這是為什么?!
看到后來我們知道了,雖然土撥鼠們人畜無害,但對玉虛宮的修仙者來說,是上好的大補丸。看到就是這些無辜的土撥鼠使得那一群老不死的壽命越來越長,我后背冒出一陣冷汗。
還有申老豹(申公豹他爹,看電影時沒記住叫什么,他弟弟叫申小豹,我估摸著他爹就叫申老豹吧!列位懂就行,如果有知道的請留言指正,謝謝!)一家。
《哪吒2》劇照 圖源網絡
申老豹帶著一群小妖辛辛苦苦地練功,規規矩矩,當得知來者是靈虛宮的神仙時,自斷一臂,主動受縛,希望就此能夠得到仙人的指點,踏上通往仙班的光明大道。他們礙著誰了?傷害誰了?可最終成為了哪吒晉級路上的耗材。
《哪吒2》劇照 圖源網絡
不為什么,因為你們是妖,因為你們長得丑,因為你們法力低微。
小爺是魔那又如何?大爺是仙你能奈何?老仙是魔你奈我何?
好了,現在我們看到了,哪吒晉級路上的三關,都是踩著無辜小妖的尸骨上去的,通觀全片,那些土撥鼠和整個劇情還有聯系,為后面無量仙翁的形象做鋪墊,而石磯娘娘和申老豹們只是單純的是哪吒打怪升級的耗材。我說到這,大家對哪吒的觀感是不是有一點不適?
當然,我們也沒必要吹毛求疵,就像前面我說的,就是一部電影么,尤其是動畫片,能大大稀釋這種不適感。不過,如果能在這些細節處設計得更圓滿一些,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
三
說說無量仙翁。
《哪吒2》劇照 圖源網絡
原著中沒有無量仙翁這個形象,是電影里新編的角色。
有的觀眾對此感到不適,原著中玉虛宮的仙家個個都是仙風道骨,悲憫蒼生的形象,影片中是這么一個大反派,這不合適吧?
要我說,這個改編恰恰是非常符合原著精髓的。
前面說過,原著當中哪吒、太乙真人等的形象都有很多暗黑的地方,電影里對此做了大幅刪改,如果你能接受這樣的改動,那為什么不能接受創造出一個反派形象呢?
其實在明朝中后期神魔小說創作高峰期,很多作品都有強烈的諷刺、批判的意味,諷刺、批判的矛頭直指當時最高封建統治者,在當時的環境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你看《西游記》當中的玉帝的形象,昏庸無能;如來以及身邊的弟子阿難迦葉個個都是貪婪之徒,87版電視劇《西游記》也保留了這些橋段。當時的人們一看就知道在諷刺誰,當然,皇帝老兒及各級貪狼吏虎們也都一看就知道,它們是壞,可不是蠢。所以,《西游記》問世不久就被禁了。
是的,《西游記》在當時是禁書。
《封神演義》中也有這樣的意味。
原著中,闡教(太乙真人、哪吒、姜子牙等人)一派有很多人的行為都是不太地道的,相反,截教(通天教主、石磯娘娘等人)中很多人倒是重情重義,很有感染力。
影片對此是有所保留的。
“什么神仙妖魔,不過是禁錮異族命運的枷鎖。”
貼標簽,不是現在才有的,不過就是打擊異己的一種手段罷了,古已有之,源遠流長。
無量仙翁這個角色的創作實在是本片的一大亮點。前面一派仙風道骨和藹可親的天尊,看似修仙的燈塔,實則是魔鬼舉著火把。
這個人物形象使得劇情更加豐富飽滿,也更加扣人心弦,增加了沖突性、懸疑性。無量仙翁形象的巨大反轉,使得劇情更有張力,大大增強了對觀眾的吸引力。
同時,這個人物形象也更加突出了原著中的諷刺、批判意味,那就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看似無比光輝神圣受到眾生膜拜敬仰的,其實是最大的魔鬼,它們身邊看起來道貌岸然正氣凜然的其實就是禽獸。最可怕的魔鬼往往有著最和藹可親的笑容。
圖源網絡
有人說,無量仙翁和玉虛宮其實是暗喻現在的某個國家。我覺得這樣理解格局小了,我們還可以把格局打開得再大一點,把它理解為古今中外所有的自我標榜為正義化身的魔鬼。有的已經被扒下畫皮,有的還沒有。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還會有。
哪吒已成為現象級的公共事件。
兩部影片里的很多臺詞已經成為了流行語。
有的很有影響力的公眾號主說,“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天下無路,我就開出一條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轉乾坤"“小爺是魔,那又如何”有一股強烈地頤指氣使恣意妄為的氣質,因此對此感到擔憂,說從中感到了一種不受控制毀天滅地的勁頭,一種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狠勁,擔心會對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有不好的影響。
我倒覺得大可不必如此憂心忡忡。
相信大家看電影時的一時興奮和日常生活規則的大伙兒還是分得清的。也沒見哪個二貨看完電影后就大喊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然后把辭職信一把扔到老板臉上揚長而去吧!
或許有幾個孩子會一邊玩耍一邊興奮的喊著“小爺是魔那又如何”,但他不會在家長面前老師面前這么喊吧!
所以,不必對此太過擔心,只是一部電影么,如果說一部動畫片就能讓人誤入歧途,那也太高估電影的力量了。一個人要變壞,有100種可能,到第101種才有可能是受到電影的影響。不是說有了陳浩南才有古惑仔,有了《教父》才有意大利黑幫,有了《人民的名義》才有腐敗的。
我們要警惕的是現實中不看《哪吒》的魔童仙翁。只要爺高興,讓你點燈你就得點燈,不讓你點燈你就不能點,服不服?
小爺是魔,那又如何?大爺是仙,你能奈何?
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命時段,都會遇到不同的挫折、困難,這時,我們是需要一些激勵的。你也可以稱之為心靈雞湯、打雞血、阿Q精神……但我們實實在在地需要。
而哪吒剛好提供了這么一種情感激勵或心理暗示的作用。不管是覺得學業太重家長老師管束太多的中小學生,還是初進社會辛勞而又迷茫的剛畢業的大學生、工廠螺絲工,還是遇到職場危機的中年員工,我們都有疲憊懈怠心灰意懶的時候,而這時候,如果有這么一碗恰如其分的濃烈美味的雞湯端在你眼前,你是不是會大呼痛快呢?
《哪吒2》劇照 圖源網絡
就是一部電影么,就讓我們在這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放松一下幻想一下不行么!
我想更多的人,在看到哪吒聲嘶力竭地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爺是魔那又如何”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瞬間激發出了內心深處尚未泯滅的拼搏斗志吧!那就在這一刻讓人們把多巴胺釋放一下興奮那么幾秒鐘不行么!
有人說,“我命由我不由天”看似很燃,實則幾乎每個人都在無奈在生命的流水線上度過自己平庸的一生,這就是一句毫無意義華麗空洞的口號,只能在那幾秒鐘騙一下自己。對此我不敢茍同。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是貝多芬的名言,也常常被人引用,事實上,又有幾人能做到呢?但是喊一喊,在那一刻釋放一下自己還是可以的吧!或者,有人記住了,并以此激勵自己,從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你不能說沒有吧!
理想不再豐滿,現實總是骨感,成年人,也需要童話來滋潤日漸枯萎的心靈。
我想,這兩部片子,最打動人的地方主要在于哪吒不認命不服輸的反抗精神。這是原著中這一人物形象的精髓,同時也是另外一個大家非常喜愛的神話人物形象——孫悟空身上最大的特點。
電影制作者敏銳地注意到了原著中的這一特質,并在影片中更加突出、放大了這一特質。上美的《哪吒鬧海》《大鬧天宮》中最為突出最為大眾喜愛的也是這一點么。
《哪吒鬧海》《大鬧天宮》,都有一個“鬧”字,這個“鬧”的本質就是抗爭精神。
哪吒、敖丙、申公豹、被鎮在海底的小妖們都敢于對不公平的命運說不,用自己的生命去爭取一線生機,一絲公平。
“什么神仙妖魔,不過是禁錮異族命運的枷鎖。”
“若命運不公,就和他斗到底!”
“與其跪著求憐憫,不如站著戰蒼穹!”
勇敢,是人類所有優秀品質中最優秀的品質。
有人生在羅馬,有人生來騾馬。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公。你對這些不公說過不嗎?對別人遭遇的不公發過聲嗎?
“世間從無宿命,只有不敢掙扎的懦夫。”
反抗精神是我們文化當中一種非常稀有的精神。
哪吒們的反抗,是對與生俱來的不公平的命運的抗爭,而這,才是最能打動觀眾的一點。
再卑微的塵埃里,也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看電影時熱血沸騰,個個覺得自己是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做萬丈火焰, 做逆鱗一片,做為自己的瞬間。
走出電影院才發現自己其實就是土撥鼠,就是仙尊延年益壽的原材料,就是小爺成仙路上的跳板。
一部電影,有人議論比沒有議論要好,有激烈的爭論比不能爭論要好。
我予世界以歌,世界以錘痛我,那我就做一個一毛不拔以直報怨的土撥鼠吧!
我們是誰?
我們是哪吒,是申公豹,申老豹,申小豹,是土撥鼠,是石磯娘娘,是無量仙翁,是陳塘關百姓……
或許,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顆魔丸,一顆靈珠。
編者按:《哪吒2》票房破百億,你的電影觀感如何?歡迎各抒己見:
作者簡介
賈博,字知凡,號昆侖,別號西域野人。70后,初中語文教書匠。好讀書,求甚解,然終不解;好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然已不能矣。
平臺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微信首發,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
~the end~
更多好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