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六尺巷”,北有“一杯茶”。“一杯茶”調解工作法是植根于安徽省濉溪縣、富有濃郁煙火氣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因地制宜,獨具特色,便于推廣,深受歡迎。日前,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調研團隊走進“一杯茶”調解工作法的創設地——淮北市濉溪縣進行一線探訪,深入了解“一杯茶”豐富內涵,看“一杯茶”里的“善治密碼”。
2月9日下午,調研團到達臨渙后,首先對當地的習俗文化和風土人情進行了初步了解。作為一座千年古鎮,臨渙的茶館文化源遠流長,以棒棒茶聞名,處處彌漫著濃濃的茶文化的氣息。據了解,臨渙茶文化在唐代便已蓬勃發展,到明清時期,茶館已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時至今日,當地群眾仍在延續著“吃茶講理”的傳統。面對臨渙鎮歷史悠久的茶文化,調研團成員嘆賞不已。
2月10號上午,“一杯茶調解法創始人”王士宏在一杯茶調解室向調研團詳細介紹了“一杯茶調解法”。該調解法核心在于以茶為煤,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分為“以茶暖人心、以茶說人生、以茶述紛爭、以茶找支點、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達協議”這七個調解步驟。調解員通過茶來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平復矛盾雙方當事人的情緒,引導他們有效溝通,解決紛爭。這一方法在當地有著顯著效果,對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促進鄰里和諧,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起著重要作用。一杯清茶,幾句家常,矛盾糾紛,就地解決。
2月10號下午,調研團在南閣茶樓見到了臨渙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書娟和調解員陳文章,對他們進行了采訪。據介紹,“一杯茶調解法”推廣以來,已有效調解數百起村民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高達93%以上,該調解法在當地卓有成效。此外,他們在調解過程中還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爭取在源頭上將矛盾化解。
采訪結束后,調研團來到了濉溪縣人民法院,實地探究法院打造的特色調解平臺“和諧茶室”。通過工作人員的介紹,調研團知曉了和諧茶室是法院借鑒“楓橋經驗”,依托當地茶館“說事”,“評理”功能而創立的。和諧茶室不僅有接地氣的調解形式,而且能有效發揮當地鄉賢作用;在化解矛盾糾紛的同時還能夠對群眾進行普法宣傳。該茶室自成立以來,在糾紛化解方面有著顯著成果,調解工作也被評為“安徽法院第三批文化特色項目”,在社會上飽受青睞。除了在法院領域,“一杯茶”調解工作法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前景同樣廣闊。例如,濉溪縣人民檢察院推出檢察機關的“一杯茶”調解工作法。同時還有“校園版一杯茶調解法”、“企業版-一杯茶調解法”等等。
社會治理的發展任重而道遠。臨渙鎮“一杯茶調解法”的創新實踐,是基層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它不僅展示了當地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且為現代基層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隨著“一杯茶調解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臨渙鎮基層治理必將更加高效且有溫度,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據了解,當地黨委政府不斷加強與高校、研究機構等的合作,深入挖掘“一杯茶”調解工作法的文化內涵和治理邏輯,為該方法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讓更多人群享受到“一杯茶”調解工作法帶來的便利和實惠,讓調解服務觸手可及。
圖文:王梓丞 吳佳敏
責編:孫克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