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簡述:
中國遼西義縣組底部的陸家屯層,出土了大量完整保存、保持生前姿態的恐龍化石,為研究白堊紀生物大滅絕前的生態系統提供了“時間膠囊”級證據。因此自發現以來,這里也一直被稱為中生代恐龍的“龐貝城”,是熱河生物群研究的一個重要熱點。
近日,美國公共廣播電視網(PBS)發布了一檔節目,對這一“恐龍龐貝城”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簡要介紹和宣傳。
原文播報:
這些出土的化石種類繁多,大部分保持了恐龍生前休息時的姿態,為古生物學家們的研究提供了許多資料和證據。
比如人們發現一種食肉類恐龍傷齒龍,在休息時會將脖子蜷曲在身體周圍——這也是如今許多鳥類休息時的睡眠姿態。而一些遼寧長眠龍的化石在被發現時,整體呈蜷縮姿態,但它們堅硬的尾巴卻筆直地伸在身后。這些化石都被一層灰燼般的巖石覆蓋,保存得非常完好。
當然也并非所有的恐龍都是在睡眠中安詳離世的。2019年,一組保存了“白堊紀晚期哺乳動物捕獵瞬間”的化石被發現。捕食者是一種類似獾的哺乳動物——強壯爬獸,它正在撕咬著一只體型比它大得多的鸚鵡嘴龍的肋骨,兩只動物的化石緊緊纏繞在一起。
這一化石組挑戰了“中生代哺乳動物僅僅是恐龍獵物”的常見假設,提供了關于中生代生物相互作用的獨特信息。相關研究于2023年7月發表在了《自然》期刊。
背后故事:
有趣的是,雖然經常被拿來與“龐貝城”作對比,但科學家們近期發現,陸家屯層出土的這些恐龍化石的死因實際上與龐貝城的居民們并不一致。
盡管在當地地層中也發現了火山灰、熔巖侵入地層的痕跡,但是這些古生物化石及遺跡卻與龐貝城的人類空殼不同:首先,它們的羽毛、皮膚和其他軟組織并未燃燒殆盡;另一方面,這些動物的四肢也并未處于防御性的痛苦姿態,相反卻舒適地蜷縮在身邊,呈休息姿態——它們更有可能死于突然的洞穴坍塌而非火山災難。
所以雖然“恐龍龐貝城”的說法的確非常有吸引力和戲劇性,但這一類比卻很可能是完全錯誤的。相關研究去年11月被發表在了《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小編短評:
更多關于恐龍滅絕真相的探尋,敬請期待汪詰導演精心打造的系列科普電影《尋秘自然》第四季,該季現正緊張拍攝制作中。
參考資料:
1.https://www.pbssocal.org/shows/eons/episodes/the-mystery-of-the-cretaceous-pompeii-apvcji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37545-8
3.https://www.pnas.org/doi/abs/10.1073/pnas.23228751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