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蘇聯人援助了我們很多個項目,鼎鼎大名的秦城監獄就是其中之一,坐落于北京市北部的燕山東麓。
秦城監獄西面是連綿的群山,北、東、南面則是廣袤的平原,在監獄建成之前,這里是個居住地,自古以來就有百姓在此居住。
但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里成為了戰爭之地,在朝陽的山坡上還能看到古戰場遺跡,當地還有一座龍泉古寺,碑碣仍在,廟宇被毀。
因為這里之前是居住地,因此風景宜人,山間還有一股清泉,后來被建成了溫泉勝地,成為歷代帝王享受沐浴的地方。
進入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務院在法該地劃定了眾多綠化植樹基地,后來數十間平房拔地而起,秦城監獄后來也建立在這個地方。
了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秦城監獄對于新中國的意義非常,接收的第一批犯人很特殊,主要是國民黨戰犯。
去過該地的人對這里的描述也不一樣,有人認為這是像一個美麗的花園式院落,但有人認為這里像縣城里不上檔次的招待所。
事實上,秦城監獄說到底也只是一所監獄,生活單調枯燥,但不同的是,秦城監獄當年發生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國民黨戰犯之間的事情。
當年國民黨失敗后,戰犯分批進入秦城,自此之后這里便流傳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在眾多國民黨戰犯中, 有一個叫周養浩的人,他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但此人是為數不多不認罪的戰犯。
我們都知道,隨著共產黨的勝利,黨中央也開始針對戰犯的問題進行討論,最終對國內戰犯做出一個不殺、分批釋放的方針。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很多國民黨將領非常感激共產黨,就連末代皇帝溥儀都非常感激,之后一直在接受改正。
然而周養浩卻沒有,他出生于1906年,父親是武秀才出身,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因此深受父母的寵愛,考入上海法學院,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那個時候的周養浩對革命沒有什么概念,一心只想讀書,但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周養浩恨極了日本人,開始參與抗日救國會。
在那個年代,能夠讀書的人不多,而周養浩作為大學生去,去哪都是香餑餑, 因此他在1933年經戴笠介紹加入了復興社。
當時的復興社算是一個人才濟濟的地方,周養浩雖然學歷高,但是他有些適應不了,直到1937年才擔任司法科長,算是升職比較慢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周養浩也認識了毛人鳳,而他后來能飛黃騰達,與此人有著緊密的聯系。
在周養浩31歲的時候,他認識了毛人鳳的侄女,當時的他氣質儒雅,加上頗具書生風度,毛人鳳對周養浩也很滿意。
當周養浩娶了毛人鳳的侄女后,往后毛人鳳便開始提拔他,此后他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地位與沈醉、徐遠舉并排,三人被稱“三劍客”。
比起沈醉和徐遠舉,周養浩是軍統最特殊的一位,因為他不是軍校出身,也沒有任何家庭背景,僅僅是因為有毛人鳳這么個姐夫。
然而隨著社會局勢的變化,國民黨失敗了,蔣介石將計劃帶著一行人前往臺灣,而周養浩也準備前往臺灣,但最終沒有走成。
當時周養浩準備去海南,之后再決定去哪里,但就在他準備乘坐毛人鳳派給他的專機時,機場空管既不給飛機加油,也不允許起飛。
周養浩做特務工作h很多年,這個舉動讓他察覺了異樣,于是當即表示第二天飛往臺灣,臨走前給同在昆明的沈醉打了個電話。
周養浩要求沈醉把飛機票送到機場,第二天直接去臺灣,然而沈醉當時已經簽署了起義通電,所以準備阻止周養浩前往臺灣。
在這樣的背景下,沈醉邀請周養浩到他家,和徐遠舉一起吃個團圓飯,周養浩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之后說出了自己做的一件事情。
在周養浩來昆明之前,他是在重慶工作的,當時國民黨失敗已成定局,因此國民黨對關押的“犯人”展開了屠殺。
當時周養浩指示特務將32名“政治犯”押解到白公館后面殺害,之后將尸體推進事先挖好的深坑掩埋,這件事情震驚世界,后被稱為“11?27大屠殺”。
在這樣的背景下,周養浩拒絕了沈醉的邀請,當時的他在機場只想去臺灣,而他不知道的是,昆明市警察局已經開始抓捕周養浩。
周養浩為了出逃臺灣,在機場脫下了少將軍服,換上便衣混入候機室,一晚上平安無事,于是周養浩還慶幸自己沒被認出來。
然而在天亮后,一群警察沖進了機場,周養浩見狀趕緊躲到了一輛破舊的小汽車里,以為這些人不會找到他。
直到沒一會傳出了聲音:“周主任!周主任!沈站長派我們來接你啦!”
聽到這聲音,周養浩悄悄探出頭查看,之后警察拉開了門,讓高天祿指認周養浩,周養浩也知道自己跑不了了,于是主動承認身份。
周養浩后來被關押了起來,但他不同于其他人那么快認罪伏法,他是上海法學院畢業的,自然比一般人懂法律。
在被詢問的時候,周養浩為了減輕罪行拼命辯護,其實其他事情都還好,他最擔心就是參與殺害楊虎城將軍一事。
當年蔣介石不同意釋放楊虎城,讓毛人鳳進行看管,而楊虎城當時非常信任周養浩,后來他也獲得了楊虎城的信任。
直到后來蔣介石要殺害楊虎城,毛人鳳派周養浩去執行這一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周養浩可以說是全程參與了殺害楊虎城的過程。
但提及這件事情的時候,周養浩一直在為自己辯解,直到后來證據擺在面前,周養浩對辦案人員說:“我不殺楊虎城,別人也會殺他。”
一段時間后,周養浩還是交代了殺害楊虎城的過程,1950年作為戰犯被押回重慶白公館關押,幸運的是和徐遠舉、沈醉在同一間牢房。
這三人曾經被稱為“三劍客”,當時并沒有該有的喜悅,反而開始忌憚對方會不會揭自己的老底。
后來隨著國家的發展,三人又被轉移到功德林監獄,后來改名為秦城監獄。
有一次審判人員讓周養浩在筆錄上簽字,他在上面看到了沈醉寫的揭發材料,回去就指責沈醉是叛徒,甚至還拿小板凳砸了沈醉的頭。
因為“叛徒”的名號,沈醉在監獄備受歧視,但他能做的只能是好好改造,爭取早日離開這個地方,后來成為第二批被特赦的戰犯。
至于周養浩,他在功德林監獄表現得很積極,但他堅持不認罪,按照他的罪行,他是不可能被放出來的。
但在1975年,根據中央政策,周養浩搭上了特赦的末班車,之后他想去臺灣,中央同意了,但臺灣拒絕了。
最終周養浩登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當孩子們質疑毛主席的時候,周養浩則會替共產黨說話:“今天能團聚,要感謝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