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全球氣候治理面臨挑戰的背景下,中國與歐盟作為兩大關鍵力量,積極推動綠色轉型。雙方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都有明確的長期目標和清晰的路徑,還共同推出了多項合作倡議。然而中歐在綠色轉型之路上并非沒有障礙,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歐洲右翼的崛起,氣候治理的不確定性上升,進而為國際安全形勢增加了變數。中歐氣候合作的成功,有賴于雙方克服分歧,建立基于互信和共同利益的關系。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者:安德烈亞·卡利朱里
(Andrea Caligiuri)
意大利馬切拉塔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
美國特朗普新政府再次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并大力推行支持化石燃料的政策,這標志著氣候變化懷疑論的再度抬頭,可能給全球氣候治理留下空白。在此背景下,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緊密合作對于推動實現全球氣候目標所需的多邊氣候行動至關重要。然而,這種伙伴關系是在一個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受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經貿關系中的不信任,以及歐盟內部政治動態的多重影響。
盡管中歐在政治體制和經濟模式上存在差異,但雙方都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的當務之急,必須協同合作。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中歐雙方都有明確的長期目標和清晰的實現途徑。2019年,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歐洲綠色新政》,旨在到2050年實現歐盟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中國則在2021年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即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并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歐合作重點聚焦于能源、工業、交通和建筑等關鍵領域的脫碳進程、碳匯能力提升、技術創新和投資支持。此外,雙方還致力于加速向替代能源和清潔能源轉型,推動終端使用部門的清潔能源使用與減排,減少對高碳能源生產的支持,提升能源效率,以及推廣低碳技術的應用。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中國與歐盟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保護,共同推出了多項合作倡議,切實落實了2005年建立的氣候變化伙伴關系,其中包括:中歐可持續城鎮化創新平臺,致力于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以提升城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改善人居環境與居民福祉;中歐能源合作平臺,旨在推動智能電網的發展以及可再生能源與能源系統的深度融合;此外,雙方還開展了多次循環經濟領域的對話。目前這些合作項目主要局限于一些具體行動,例如制定戰略研究與創新議程、開展范圍界定與評估、組織交流活動、推進同行間經驗分享、建立基準與監測機制,以及實施聯合示范項目等,它們是雙方邁向更具結構性經濟合作的前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生物多樣性也是中歐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中國正逐步將更高環境標準納入“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降低基礎設施建設對環境的影響。歐盟則積極支持自身的生態系統監測與可持續管理計劃。此外,雙方在《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下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協定》的協商中,也進一步深化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合作。
所有這些成就為中歐深化和鞏固其他領域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障礙依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上半年,中國的煤炭發電量占比首次低于60%,但中國對于化石燃料的依賴依然較重。此外,在“一帶一路”倡議的首個十年中,中國資助了熱電廠等一些碳密集型基礎設施項目,直到2021年,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停止在海外新建燃煤電廠,并將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這一政策才發生了轉變。在2023年10月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方再次重申了這一承諾。
與此同時,盡管歐盟設定了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但仍面臨一些成員國的內部阻力。歐洲右翼的崛起進一步加劇了形勢的復雜性,他們抵制環保相關法規,認為這些法規對國家經濟造成過重負擔。一個典型例子是,有人呼吁推遲歐盟2025年汽車碳排放法規,以保護歐洲汽車行業。歐洲的電動汽車轉型步履蹣跚,而中國則在這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圖片來源:新華社
氣候變化與國際安全之間的聯系正成為一個日益重要的主題,然而這一問題似乎被特朗普政府和歐洲右翼所忽視。氣候變化絕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它更是地緣政治中的一個不穩定因素:氣溫上升、荒漠化、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資源匱乏正在加劇現有的沖突,并引發新的移民危機。例如,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中東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區的緊張局勢之源,如果這一問題進一步惡化,甚至可能引發新的地區沖突。
中國和歐盟都深知氣候與國際安全之間的關聯。中國政府正在加大對糧食安全和水資源管理的投資,以更好推動國內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穩定發展。同樣,歐盟也意識到氣候引發的移民問題可能成為地中海及其周邊地區不穩定的重要根源,因此正在將氣候變化納入其安全與防務政策。
氣候融資是支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努力的基本工具,但也是一個存在爭議的領域。歐盟傾向于使用多邊機制,例如綠色氣候基金——這是《巴黎協定》的關鍵要素之一;而中國則更傾向于“一帶一路”框架下已經成功實踐的雙邊合作方式。
盡管背景如此復雜,中歐伙伴關系仍是推動世界走上實現《巴黎協定》目標軌道的為數不多的機會之一。特朗普政府近日威脅將對所有進口自歐盟的商品加征關稅,這一舉措可能會促使歐盟和中國在經貿領域的進一步和解,有利于雙方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中歐氣候伙伴關系成功與否,將取決于雙方能否克服分歧,在互信和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建立關系。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Building a strong partnership"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唐文若
編輯:張釗
實習生陸添玥亦有貢獻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