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huán)球時報報道,香港《南華早報》近日發(fā)表文章,原題為:歐盟是時候停止將其對華政策外包給美國了。2025年,歐洲在地緣政治的不確定狀態(tài)中徘徊不定。當華盛頓掌控節(jié)奏、北京不斷拓展影響力之際,歐盟卻始終游離在模棱兩可的立場中。布魯塞爾無法制定出一套連貫的對華政策,尤其是在自主性最為關鍵的時候,這使得歐盟陷入脆弱境地。面對咄咄逼人的白宮,歐盟現(xiàn)在需要與中國建立一種有效的關系作為制衡——卻發(fā)現(xiàn)自己缺乏建立這種關系的框架。
在特朗普政府試圖以關稅手段脅迫他國限制對華經貿合作的背景下,歐盟的態(tài)度至關重要。歐盟委員會副發(fā)言人阿里安娜·波德斯塔明確表示,歐盟與美國的談判和與中國的關系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歐盟的對華政策仍然“保持不變”,即基于“去風險化,而非脫鉤”的政策。這一表態(tài)表明,歐盟在處理與中美關系時,有著自己獨立的判斷和立場,不會輕易被美國的脅迫所左右。歐盟清楚地認識到,與中國脫鉤不僅會對自身經濟造成巨大沖擊,也不符合歐盟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長遠利益。
馮德萊恩(資料圖)
翻開歐盟統(tǒng)計局 2023 年的貿易賬本,數字講述著殘酷現(xiàn)實:中國以 5162 億歐元的輸歐商品穩(wěn)居榜首,美國則以 5019 億歐元緊隨其后。這種 “中美雙核” 驅動的貿易結構,使得任何非此即彼的選擇都變得危險。德國汽車廠商的生產線、法國葡萄酒莊的訂單、荷蘭光刻機的零部件,早已與中國市場形成千絲萬縷的共生關系。歐盟內部流傳著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現(xiàn)在不把市場作為與中國打交道的籌碼,那我們就是傻瓜?!?這句話暴露出歐洲精英層的務實考量。
事實上,歐盟不僅不會對華脫鉤,此前歐洲還放出了準備擴大與東方的貿易往來。這其實也是歐洲試探美國的一種信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期密集訪問馬來西亞、新西蘭,簽署關鍵礦產和數字合作協(xié)議,實質是構建"非美供應鏈安全網" 。其提出的"清潔工業(yè)新政"中1000億歐元脫碳基金,更需要中國在光伏、鋰電池等綠色技術上的協(xié)同。另有數據顯示,中國穩(wěn)居歐盟最大進口來源國(5162億歐元),而美國對歐出口(5019億歐元)與中國差距已縮小至200億歐元量級。
馮德萊恩(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馮德萊恩,有毒”,瑞士德語媒體《世界周刊》近日給出了如此評價。這家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無論是外交還是內部政策,歐盟高級官員越來越意識到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毒性”,她并不具備政治和外交才干,人們希望她能夠辭職。歐盟官員們認為,馮德萊恩的離任能夠解決歐盟不少問題,其中包括與中國的持續(xù)對抗。報道說,歐盟的對外政策顯然處于危機之中,馮德萊恩正淪為眾矢之的。
中歐關系發(fā)展到今天這一步,馮德萊恩堪稱“功不可沒”,如果不是她發(fā)起針對中國的調查,對中國電車加稅,乃至抹黑中國推動歐盟制裁中企等,歐盟原本可以借助中歐班列,搭上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快車。然而在馮德萊恩當官的這幾年里,歐盟可謂是“逢中必反”,在政治上插手中國內政,在經濟上搞所謂對華“去風險化”,在軍事上將軍艦開到中國家門口,不惜犧牲自身利益討好美國。
歐盟(資料圖)
馮德萊恩能夠當選歐盟委員會主席,其實也折射出歐盟的身份焦慮,在“大西洋主義”與“戰(zhàn)略自主”間搖擺,在對華“系統(tǒng)性對手”定位與務實合作需求間撕裂。其辭職可能成為歐盟政策糾偏的契機,但根本性轉變仍需等待法德核心達成新共識。對中國而言,既要抓住歐盟“再平衡”窗口擴大合作,也需警惕歐盟在價值觀層面與中國展開對抗。中歐有合作的天然基礎,也有合作的共識,希望繼任者能夠看清這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