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初期,東北戰局被視為全國戰局的重中之重,各大根據地紛紛送出壓箱底的精兵強將。隨著東北戰局的穩中前進,中原戰局成為得隴望蜀的下一個解放重心。
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就是基于此。彼時中原地區匯聚劉鄧、陳粟和陳謝三支大軍。陳粟、陳謝兩支部隊在中央的指示下,紛紛轉移戰斗重心,大力支援劉鄧。
到1948年初,整個解放戰爭的形勢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國民黨軍的戰略方針從“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最后到“全面防御”。而緊跟“全面防御”的是“重點防御”。
起初,毛主席和軍委決定組建一支新的野戰軍——東南野戰軍,渡江南進至國民黨的統治腹地,攪敵后方。彼時毛主席還做好在1949年初,再從華東野戰軍里抽出3個縱隊,組成東南野戰軍第2兵團,繼續渡江南進的準備。
對此,華野的粟裕有不同的意見,他認為暫不渡江,集中中原地區的部隊打大殲滅戰更為合適。在中央沒改變渡江南進的外線作戰戰略的想法時,毛主席特地派遣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親赴濮陽,對華東野戰軍全體指戰員進行慰問和戰前動員,讓華野各部充分領會到軍委渡江南進的戰略意圖,積極應對。
濮陽整訓,可謂是華東野戰軍組建以來,進行的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思想、政治、軍事和作風上的整訓。粟裕頂著巨大壓力,在一再否決的情況下,堅持多次斗膽直呈,費了好大的勁,才換來毛主席和軍委的同意。
由于事關重大,正式改變中原戰略前,毛主席親擬電文,要陳毅(剛從中央回華野總部沒幾天)和粟裕一起北上,當面直陳。粟裕暫時說服毛主席,“華野3個縱隊暫緩渡江”,若在中原打得不好,那還是得渡江。
粟裕還向中央立下“軍令狀”。1948年8月,中央決定將劉鄧大軍和陳謝大軍組成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而華東野戰軍的工作則由粟裕主持。為加強中野、華野的配合交流,陳毅和鄧子恢被調到中原局工作,分別任第二、第三書記,且分別兼任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中原軍區副政委。
豫東戰役,可以說是淮海戰役前的一次實戰演習,也是粟裕向毛主席立下“軍令狀”的首場戰役。萬事開頭難,若是此戰失利,或是打成勝利的消耗戰,淮海戰役就不可能這么早打起來,甚至沒有了——不在淮海戰略決戰。
毛主席接受粟?!霸陂L江以北,集中兵力打大殲滅戰”的意見,同意我軍中原主力發動所謂“夏季作戰”——豫東戰役前,中野司令部又有不同意見。“從戰局著眼,以粟裕、陳賡謝富治、陳錫聯三個集團鼎足策應為有利。如我軍高度集中,敵人亦集中,難尋戰機?!?/p>
簡而言之,就是反對“集中兵力作戰”,認為分散成犄角之勢為佳。而這不是成前面中央的分兵渡江戰略的另一版本了嗎?因此在中野司令部發電的當天,軍委就復電明確指示。
“夏季作戰的重心是各方協助粟兵團殲滅敵五軍。只要五軍被殲滅,便取得了集中最大力量殲滅敵十八軍的條件,只要該兩軍被殲滅,中原戰局即可順利發展。”說完,復電電文中又強調了一句:“望本此方針,部署一切?!?/p>
這是毛主席代表軍委對粟裕的力挺支持,如同之前的“分兵渡江南進”戰略,決定了就不留余力、想方設法去做好。這是中野、華野的戰略想法沒有達成完全一致的跡象,也是后來戰時出現配合不暢的前兆。
后來“夏季作戰”——即豫東戰役,戰役進行至第二階段時,粟裕所代表的華野,決定對前來增援的邱清泉兵團、區壽年兵團進行聚殲。這是得到中央和軍委贊許的,“部署甚好”。可這時,友軍有點“掉鏈子”了,負責南線阻援、配合華野聚殲敵軍的中野司令部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粟裕的“殲擊企圖太多太大,而南面阻擊亦將很吃力,須付出很大的代價,顧慮到不利情況,造成僵局,似以別作分散殲敵辦法為好”。
中野的顧慮不無道理——擔心會打成慘勝的消耗戰,但也確實兜兜轉轉,再次回到分兵作戰的戰略。中野電報是發給華野的,但毛主席和軍委也收到了。毛主席是明確支持粟裕的作戰計劃的,他在凌晨3點親自起草復電中野,表示粟裕的部署是“很恰當的”,理由是敵人急進,敵指揮官區壽年與我軍交手次數甚少,對我軍不夠了解。
可即便如此復電,中野仍有其他想法,毛主席沒有親臨一線戰場、對戰場情況達不到詳細了解的地步,所以也不能強行干涉一支野戰軍的戰役部署,遂最后給粟裕和華野發電:“如果你們不依靠此間幫助下能夠打一仗,亦可根據你們當前情況加以確定。”
也就是說,毛主席無可奈何地告訴粟裕,如果你們華野可以不需要中野來幫忙打敵援,那就可以打。
幾天后,粟裕、陳士榘、唐亮和張震聯名向中野司令部和軍委發電,講明日將發動殲滅區壽年兵團戰役,華野把所有集結起來的兵力都用上了,沒有余力應對南面援敵,懇請劉鄧陳派有力一部阻擊。
中野主力進攻吳紹周部,另派一部監視胡璉部:中野司令部試圖通過猛攻吳紹周,吸引胡璉部回援,不去干擾華野對區壽年兵團的圍殲。
可效果不佳,無論粟裕如何反復“懇請”——就連毛主席也親自命令中野“勿使十八軍(胡璉部)于午灰(7月10日前)超過睢杞”,結果胡璉部提前四天就越過睢杞了。因此,粟裕只得下令解圍離開,放棄全殲。
在此之前,中野要華野對南面增援的國民黨軍“可勿顧慮”,最后還是不得不顧慮。
因為這種種,淮海戰役前,粟裕決定主動請中野司令部的劉鄧陳三位首長,對中野、華野統一指揮。而這,得到了毛主席電報同意。這樣應該不會有配合不暢的問題了吧,粟裕如此想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