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老人與城鎮退休人員在養老金上的顯著差距(如1.71億農村老人月均養老金約200多元,而城鎮職工和企業退休人員分別為3200元和6000元以上),尤其是一些非私企退休人員,養老金能高達上萬。
全國養老金制度在2009年才開始試行,時間并不是很長,為什么他們的差異又如此之大呢?專家提議適當的給農村1.7億老人增長養老金,應滿足他們日常生活所需,讓他們的老年生活更體面一些。
造成兩者之間的差異主要原因
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時間差異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自20世紀90年代起逐步完善。那時候在國企和外企工作的工人單位就給他們繳納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當然了,如果是在一些小型私人企業的話,那是沒有這樣的福利待遇的,所以目前體現在退休人員養老金高的大多是那些非私企退休人員。
就像是那些退休的公務員,事業單位退休的,以及一些外資企業退休的工人,他們拿到的退休金往往都比較高。
而農村養老保險(如新農保)起步較晚,直到2009年才開始試點,基礎薄弱,覆蓋面和保障水平均較低。
那時候叫新農保,當時是有一個政策可以集中繳費,一次性交齊15年的費用,退休后就能直接領取養老金,而很多農村老人當時并沒有在意。
等到退休后,發現自己每月能領取的養老金只有一兩百塊錢,而這時候集中一次性補繳的政策已經沒有了。
這也就造成農村有這么兩個差異,一些當年咬牙堅持補繳費用的人,現在的養老金從當時的幾百元慢慢的漲到了上千元,而那些沒有補繳養老金的每個月只能領一兩百塊。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歷史遺留
長期以來,資源分配和政策傾斜以城市為中心,農村在社會保障領域的投入嚴重不足。例如,農民曾長期繳納農業稅和公糧支持工業化,但這些貢獻未被充分轉化為養老福利。
這其實也是很多農村老人呼吁要漲養老金的主要原因,像那些之前在非私企工作退休的工人,他們本身就吃著單位食堂孩子上的是單位的學校住的也是單位分配的房子。
而在當時的背景下,農村人是需要繳納農業稅和公糧,甚至還要出人去修馬路,修橋,堆水庫。同樣為國家的建設付出了巨大辛苦的農村人,為什么沒有同等的視同繳費年限?為什么沒有相應的待遇可以享受呢?
而那些非私企退休的職工,他們說是有繳費工齡40年甚至有更高的。實際上單位為他們繳納的養老保險時間,如果追究起來也不過一二十年,那這視同繳費年限又是怎么來的?為什么不能給同時期的農村人?
可能有些人會反駁,覺得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是人家交的錢多,所以退休后能領的多。而農村老人他們沒有交過費用,自然而然就無法享受這個待遇,不然又有誰愿意去繳納職工養老保險呢?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繳費基數與工資掛鉤,且企業承擔大部分費用。
而農村養老保險主要依賴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國家補貼較少,繳費檔次普遍較低。
這也確實是造成兩者出現差異的一個原因!
財政支持力度懸殊
城鎮職工養老金享受更高比例的國家財政補貼,而農村基礎養老金主要由地方財政承擔,經濟欠發達地區難以大幅提高標準。
例如,2025年中央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為123元/月,地方補充部分因財力差異懸殊(上海達1490元,甘肅肅南縣僅328元)。
所以說哪怕同樣都是農民,你所處的地方不同,享受到的養老金待遇也不同,如果你是上海的農民,那么每個月能拿到退休金高達1400。90元,而如果你是江西某個山旮旯里的農民,或者說你是河南某個小村莊的農民,那么你每月的養老金也只有一百五六十元。
專家呼吁適當的提高農村老人養老金以滿足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給老人一個體面的老年生活
農民的歷史貢獻未被充分補償
農民通過交公糧、農業稅和低價土地征用支持了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但未獲得對等的養老保障。
前面也講過,在同時期那些在工廠的工人他們也沒有繳過養老保險費用,但是在他們退休后出臺了一個叫視同繳費年限的東西,為什么這個東西農民就無法享受呢?
同樣是在特殊時期為整個國家生產建設作出努力的農民也應該得到相應的補償,不應該區別對待。
農民養老負擔傳導至家庭
農村老人是3億農民工的父母,其低養老金迫使農民工為贍養父母而高儲蓄,從而把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上有小下有老,小孩學習要錢,老人老了干不了活,每個月只能一兩百元養老金根本不夠生活,碰上一點頭疼腦熱都不敢想象。
現在都說要走出去,走出去才能掙大錢,但是走去之后留在農村老家的父母又有誰來照看了?僅僅每個月不足一兩百元的養老金,夠他們用嗎?
如果將農村父母也帶到城里自己上班的地方住得下嗎?租房成本增大,生活成本增大,有幾個家庭能扛得住呢?
所以從這些方面上來看,適當的增長農村老人養老金是非常有必要的,讓他們過上一個體面的老年生活。
隨著每年養老金的調整,農村老人到手的養老金與城鎮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差距越來越大。
雖然每年農村老人的養老金也會長那么一點,但是過去了這么十幾年,農村養老金漲了嗎?確實漲了,漲了也只有150元左右。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多地已啟動調整(如甘肅肅南縣增加40元)。雖然增加的養老金不是很多,但對于農村老人來說,漲了總比沒長要好的。
有相關專家建議,將農村養老金統籌層次從縣級提升至省級或全國,減少地區差異(如上海與吉林職工養老金差距僅2倍,而農村差距達10倍。
也有學者呼吁,將城鄉養老金差距從目前的15倍縮小至2-3倍,通過財政傾斜和繳費激勵逐步實現公平。
同樣是老人,同樣生活在中國,我們走的是社會主義,共同致富的道路,應該讓農村的老人也過上一個相對體面的生活。
這一差距是歷史積累、制度設計和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綜合結果。
隨著政策重視和財政投入增加,未來有望通過提高統籌層次、強化國家補貼和完善調整機制逐步緩解,但短期內仍需面對地方財政壓力與制度改革的復雜性。
我是非常希望農村老人的養老金能夠稍微長那么一點,像70歲的老人每月拿600塊錢養老金,80歲的老人每月拿800塊錢養老金,90歲以上的老人給他1000元的養老金,這對于整個國家來說應該不難,抓幾個蒼蠅,拍幾個老虎完全就可以解決了。
當然了,我們也相信在未來農村老人的養老情況會得到改善,他們的生活也會過得越來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