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至今也沒想明白,為啥中國人這么扛打,特別是應對特朗普第二任期發起的貿易戰,中國從過去的“被動接招”,轉變為了“精準斬首”,打法越來越自信。
早在2月1日,特朗普政府就宣布對中國商品全面加征10%關稅,試圖復刻第一任期“極限施壓”的戰術。
然而,24小時內,中國商務部以迅雷之勢祭出四記反制重拳:對美液化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產品加征15%關稅,啟動對谷歌的反壟斷調查,將美國 PVH 集團、因美納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并收緊鎢、碲等戰略礦產出口管制。
更戲劇性的是,白宮旋即釋放“希望通話”信號,卻遭到中方的冷處理。
這場交鋒看似貿易戰重啟,實則暗藏中國人從歷史教訓中淬煉出的“新戰爭邏輯”——以科技斷供反制美國關稅,以產業鏈重構對沖政治圍堵。
中國這次反擊的凌厲程度遠超外界預期。其核心策略已經從2018年“對等加稅”升級為了“結構性斷供”:
首先是能源卡喉,美國能源產業正因頁巖氣革命成為出口支柱,中國對液化天然氣加稅15%,直接打擊其核心利潤區。同期,俄羅斯與中東能源巨頭加速搶占中國市場,美企被迫承受雙重擠壓。
其次是軍工斷血,鎢是穿甲彈、導彈發動機的核心材料,中國控制全球80%以上供應。這次出口管制直擊美國軍工復合體命門,迫使五角大樓緊急評估庫存風險。
最后是科技反圍獵,對谷歌的調查絕非孤立事件。中國《反壟斷法》修訂后首次劍指美企,實為回應美國對TikTok、華為的封殺,形成“數字威懾平衡”。
這種“打蛇七寸”的戰術,源自中國對首輪貿易戰的深刻復盤。
2018年,美國芯片斷供一度重創華為,卻意外激活中國半導體產業鏈。至2025年,中國已突破7納米芯片量產,28納米產能全球占比超30%,甚至在第六代戰機、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反超美國。
當科技自立成為現實,關稅反而淪為美方“自殘工具”。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暴露了一個致命盲點:全球供應鏈對美國來說早就不可控了。中國通過“去中心化”布局,將出口市場分散至墨西哥、加拿大及“一帶一路”國家。
例如,比亞迪在墨西哥設廠規避關稅,同時通過中歐班列將新能源汽車直送歐洲。更微妙的是,中國借稀有金屬出口管制,迫使日韓、歐盟企業加速尋找替代供應商,間接削弱美國同盟體系的技術協同性。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曾警告:中國正在用“斷供杠桿”重構全球權力網絡。當美方試圖用關稅孤立中國時,中方卻在用產業鏈“斷點”反向孤立美國。
貿易戰背后,一場更隱秘的經濟博弈正在展開。
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8.79萬億元,同比增長3.5%,而同期美國通脹率飆升至6.8%。
中國啟動“消費新政2.0”,通過以舊換新、綠色補貼、銀發經濟三大引擎刺激內需。例如,廣東省出臺20項服務消費促進措施,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激增40%,直接對沖出口波動。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國一面收緊對美礦產出口,一面向特斯拉、蘋果等“非敵對美企”開放稀土配額,分化美國商界游說集團。這種“精準統戰”策略,使特朗普的關稅聯盟未戰先潰。
中美博弈的底層邏輯已發生質變:美國試圖用20世紀關稅戰解決21世紀產業鏈戰爭,而中國卻用“科技+資源+消費”三維武器重構規則。
當特朗普叫囂“不拿15萬億就打貿易戰”時,中國海關數據卻顯示,2024年對美貿易依存度降至11.2%,創歷史新低。
這場交鋒的終極啟示在于,全球化時代的權力,不再由關稅壁壘定義,而是由誰能扼住技術咽喉、掌控資源命脈、激活消費動能所決定。
白宮的“舊劇本”注定失效,而中國剛剛亮劍的“新殺陣”,正在用實力告訴西方主導的舊世界:用“零和博弈”對付中國行不通,要么合作共贏,要么你死我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