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52.99萬的小米SU7 Ultra成為“紐北”新晉最速四門車,且僅用2小時完成全年1萬臺銷量目標的時候,不再受理新訂單正式“退圈”的日產GT-R回想起了12年前自己在“紐北”的成名之戰。
在那個并不算太久遠的燃油車時代,“日系三劍客”豐田、本田、日產旗下無論是家用車還是性能車,都憑借著自身獨有的產品特色在市場份額上與德系分庭抗禮。而隨著電動時代的帶來,中國新能源汽車不斷普及,消費者的眼光也逐漸寬泛化了。由此,日系車在內燃機時代省心,油耗低、維修保養低優勢逐漸弱化了。
當然,面對國內市場份額的不斷縮減,日系品牌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無論是此前日產和本田的“聯姻”計劃(雖然最后談崩了)、雷克薩斯入華國產等產業方面的動作,還是近期諸如廣汽豐田鉑智3X、東風日產N7、廣汽本田P7/東風本田S7等產品方面的布局,都不難看出國內日系品牌在電動時代自我變革的決心。那么,如今的日系競爭力究竟如何?吹了許久的反擊號角這次能否響亮呢?下面咱們就來詳細聊聊。
技術、定位、賣點我全都要 但價格...
從“日系三劍客”近期將要推出的產品來看,廣汽豐田鉑智3X、東風日產N7、廣汽本田P7/東風本田S7,它們不再是“油改電”的敷衍之作,而是帶著智能化與本土化基因的新選手。雖然它們技術、定位、賣點均不相同,但在各自的細分市場也依舊都秉承著我全都要的產品思路。
對于造型設計這種相對主觀的因素我們暫且不聊,直接從技術層面來看,智能化是這三款車的主打牌。鉑智3X主打“15萬級高階智駕”,搭載激光雷達和英偉達Orin-X芯片(254TOPS算力),加上Momenta 5.0大模型加持,支持高速/城市領航NOA和自動泊車,號稱全場景無圖智駕不在話下;日產N7作為中大型轎車(4930mm長,軸距2915mm),配備高通驍龍8295P芯片和Momenta智駕系統,能實現城市記憶領航NOA。
至于廣汽本田P7/東風本田S7則延續了一貫的“雙車策略”,搭載了全新的Honda SENSING 360+駕駛輔助系統,支持高速公路導航輔助功能,可以實現車道保持、自適應巡航、自主變道以及自動上下匝道等功能, 還支持多場景視覺融合泊車、5米內記憶泊車、遙控泊車、指尖泊車等常見高階泊車功能。
鉑智3X內飾
動力與續航方面,鉑智3X搭載前置單電機,最大輸出功率為150KW,CLTC工況續航里程分別為430km、520km、610km,實用為主;日產N7提供200kW電機,磷酸鐵鋰電池加持,最大續航635公里;廣汽本田P7/東風本田S7單電機版本最大功率為200千瓦,雙電機版綜合最大功率350kW。上述三款車型的動力與續航在統計細分市場算是中規中矩,夠用且務實。
定位與價格各有側重,鉑智3X瞄準10-15萬緊湊型SUV市場,空間大、智駕強,直指比亞迪宋PLUS EV(15萬級);日產N7盡管意在沖擊中高端轎車市場,不過高管此前也表示其售價將在20萬以內,因此小鵬P7+或許也將成為其競爭對手;廣汽本田P7/東風本田S7售價則在20萬+,挑戰理想L6(25萬級)和蔚來樂道L60(20萬出頭)。
像小米SU7 Ultra這樣“卷王”只會更多
正如前文所述,上述三款車型在各自純電細分市場做到了中規中矩的水平,盡管這樣符合日系相對保守穩健的產品策略,不過在面對當下市場上更多“數值怪”一般的對手,單純的想靠技術和品牌突圍,價格得定得巧,不然消費者一比賬本,可能還是會投奔國產“卷王”。當然,面對相對較大的定價壓力,“日系三劍客”的新品自然也有著其他的生存之道。
打不過就加入的生存之道
日系車企顯然明白一個道理:光靠自己那套“燃油時代”的老玩法,已經擋不住中國品牌新能源車的猛攻。于是,它們果斷選擇了“打不過就加入”的策略,與中國汽車廠商的技術融合成了反攻的關鍵一招。
智駕領域的深度合作是亮點:鉑智3X和日產N7都與Momenta聯手,這家中國智駕新貴提供的激光雷達、無圖領航NOA技術,直接讓日系車從“自動泊車都費勁”的尷尬升級到能應對城市復雜路況的水平。Momenta的5.0大模型算法,不僅能識別紅綠燈和行人,連路邊大爺的電動三輪、路口“搶道王”都能精準預判,這可不是日本本土那套“循規蹈矩”的智駕系統能比的。
至于廣汽本田P7/東風本田S7雖然官方目前只說了全新Honda SENSING 360+駕駛輔助系統,不過從此前“燁”品牌(官方目前似乎正在淡化這一概念)的研發離不開本土技術支持,華為這樣的供應商也可能藏在背后。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智駕市場滲透率已達35%,而Momenta的方案在國產車型中占據近20%的份額,日系車借這股東風,算是站上了起跑線。
當然在電池方面,日系車企開始大量采用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比如日產N7就明確搭載這一技術。寧德時代2024年全球市占率達37%,比亞迪刀片電池也在安全性上贏得口碑,日系車借此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升了續航和安全性的競爭力。此外,高通驍龍8295P芯片、英偉達Orin-X這些國產車常用的“標配”硬件,也被日系車企照單全收,直接拉近了與國產車在智能化硬件上的差距。
喜聞樂見的車載冰箱也出現在日產N7上
這種“中日混血”的模式好處多多:一是成本下降,比如磷酸鐵鋰電池比傳統三元鋰電池每kWh便宜約20%;二是本地化體驗更強,智駕系統能適應中國復雜的交通環境;三是研發周期縮短,借助中國供應商的成熟技術,日系車企得以快速推出新品。但隱患也有,比如技術自主性下降。更重要的是,消費者會不會覺得“這還是那個日系車嗎”,品牌辨識度能否保留,也是擺在面前的難題。
品牌底蘊與國產霸主的雙重博弈
有了技術融合的加持,日系車企在2025年的市場環境里,既有翻盤的機會,也有不小的壓力。畢竟日系車幾十年的口碑不是白來的,耐用、省心的標簽依然是許多消費者的“心頭好”。更重要的是,通過技術融合,日系車企搭上了中國供應鏈的快車。
然而,國產新能源車的崛起勢頭太猛。2024年,比亞迪全年交付381.7萬輛(不含出口),超過日系三強(豐田、本田、日產)在華總和。小鵬、蔚來的“端到端”智駕技術已領先全球,比如小鵬XNGP覆蓋全國90%以上的城市道路,而日系車的NOA功能還在起步階段。國產車還靠生態圈加碼:華為乾崑智駕能實現“人車合一”的絲滑體驗,比亞迪云輦系統讓懸架舒適度直逼豪華車,這些都是日系車暫缺的“軟實力”。
此外,國產車企的迭代速度驚人,比如小米SU7從2021年宣布造車到2024年3月28日發布僅僅用了三年時間,而日系車企的研發周期普遍在24-36個月,節奏上的差距可能讓反攻計劃“慢半拍”。此外,消費者對日系新能源車的認知還停留在“燃油車專家”,品牌形象的重塑也是一場硬仗。
說在最后:
從GT-R的“紐北”輝煌到如今的黯然退場,似乎也預示著日系車在內燃機時代的榮光已成過去式。而從“日系三劍客”近期將要推出的產品來看,帶著“中日混血”的技術實力和本土化誠意,讓它們有了追趕的底氣,同時幾十年積累的品牌口碑與底蘊也為翻盤留了后手。當然,面對國產新能源車的全面壓制——續航稍弱、價格不夠狠、生態還得追等等問題,似乎也讓所謂電動化反攻的號角并不那么好“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