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云集,伊朗外海熱度飆升 2025年3月,伊朗恰巴哈爾港外海,中國的包頭艦、驅逐艦,俄羅斯的瓦良格號巡洋艦,以及伊朗海軍戰艦一字排開,炮口瞄準模擬海盜目標。“安全紐帶2025”聯合軍演正式拉開序幕。表面上,這是一次低調的反海盜行動,但其背后的象征意義,在國際輿論場上引發了不小的波瀾。
中國派出的第47批護航編隊——包頭艦和高郵湖艦,都是在亞丁灣長期執行護航任務的老兵。網友戲稱:“這兩艘艦艇對付海盜的經驗,比某些國家海軍‘培育’海盜的次數都多。”俄羅斯更是派出王牌戰艦,伊朗則作為東道主,全力以赴。三國艦隊配合默契,打擊海盜、搜救落水人員、臨檢可疑船只,一系列行動行云流水。然而,西方媒體卻執意將此次軍演解讀為“中俄在給伊朗撐腰”。
事實是,這項演習自2019年起已連續舉辦六屆,顯然不是突發的地緣政治動作。以前沒說它是聯盟,怎么現在突然就有人急眼了?海盜真的只是幌子嗎?
演習地點恰巴哈爾港,地理位置極為敏感,左臨霍爾木茲海峽,右接印度洋,全球約五分之一的石油貿易需要經過此地。這一區域不僅是能源通道的命脈,也是一座地緣政治的火藥桶。此次軍演,中國、伊朗、俄羅斯齊聚于此,無疑相當于為“世界油閥”裝上了三重“防盜鎖”。
中國有超過84%的石油進口需經過這一水域,俄羅斯依賴能源出口,而伊朗則更是將此視為經濟生命線。三國利益的高度交織,使得聯合行動成為順理成章的選擇。
美國拉攏盟友在南海搞大規模軍演,而中伊俄卻專注于“低政治敏感度”的反海盜行動。乍看之下,這是一個和平目的明確的合作,但精通國際政治的人都明白,能在反海盜行動中無縫協作的海軍,在戰時便能迅速形成戰斗力。
就像每天一起晨練的廣場舞大媽,若真要比拼舞技,肯定比臨時拼湊的舞團更有默契。三國的海上合作,某種程度上正是在為更深層次的戰略協同做準備。
當西方國家頻繁以“航行自由”為由闖入別國海域時,中伊俄用聯合護航重新定義了安全合作的規則。這一行動表明,確保航道安全不應是某些霸權國家的專利,地區國家同樣有能力主導本地區的安全事務。
這一理念的傳播,正在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安全架構。五角大樓曾將中伊俄稱為“動蕩軸心”,但事實證明,三國并非在破壞秩序,而是以自己的方式重塑規則。只不過,修補國際安全體系的工具,剛好是軍艦而已。
長期以來,美國的航母戰斗群被塑造成全球海上霸
權的象征。然而,隨著中俄艦艇的常態化聯合巡航,這一神話正在被逐步削弱。當三國水兵使用統一的戰術手勢進行交流時,某些國家才猛然意識到——海上協同作戰,并不一定非得用英語。
與此同時,去美元化的趨勢在能源交易之外,也開始滲透到海上安全領域。中俄伊三國本幣結算能源貿易已不是什么秘密,而如今,他們甚至在護航行動上也實現了自給自足。這相當于在SWIFT系統之外,建立了一條獨立的“海上鏢局專線”。海盜的目標是商船,而三國艦隊保護的,則是脫離美元體系的全球物流命脈。
西方輿論慣于給別國軍演扣上“威脅論”的帽子,但這次中伊俄將演習科目嚴格限定在反海盜、搜救等人道主義領域。這種“用魔法打敗魔法”的策略,讓一些戴著雙標眼鏡的批評者無話可說
盡管中伊俄在文化、制度上存在巨大差異,但在地緣政治的現實面前,三國戰艦依然能夠并肩航行。國際政治從來不講究“交情”,而是看誰的利益點更能匯合。
某些國家的軍演代號諸如“斬首行動”“致命打擊”,頗具好萊塢風格,而“安全紐帶”這一名稱不僅充滿力量感,也傳遞出和平穩定的信息,還與“一帶一路”的敘事相契合。這種高明的公關策略,值得納入外交教科書。
當我們指著演習方案說“我們是在保護國際貿易通道”時,那些在南海高舉“自由航行”大旗的艦隊,反而成了局勢的不穩定因素。國際政治博弈的智慧,就在于如何找到正當的立場與話語權。
自2019年首秀以來,“安全紐帶”系列軍演逐漸成長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網紅打卡點”。今年,阿曼、印度等國派員觀摩,未來甚至可能吸引更多國家加入。如果演習規模再擴大,或許真的要“賣門票”了——畢竟,這是一場第三世界海軍逆襲的勵志大戲。
至于某些國家的“酸葡萄心理”,不妨用改編版的《讓子彈飛》臺詞回應:“你帶著航母來南海,說是為了自由;我們開著軍艦打海盜,你卻說是搞同盟?好人就該被槍指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