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費”“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各地如何穩增長、促消費?如何更好激活各類市場主體創新創造活力?如何加速培養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繁榮,促進經濟增長?這些問題受到持續關注。本期“文化圓桌”邀請全國人大代表、行業專家等展開探討。
嘉賓
夏 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依文集團董事長)
吳國平(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無錫拈花灣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洪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
厲新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主持人
孫叢叢(中國文化報記者)
1、一業興、百業旺 文旅消費潛力無限
主持人:從冰雪經濟火熱“出圈”到鄉村文旅蓬勃興起,再到文旅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涌現,以及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的打造,近來,此起彼伏的“文旅熱”釋放了消費活力,拉動了經濟增長。在這一背景下,各地應如何挖掘、整理、創新資源,做好“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文章,促進消費擴容提質?
王洪新: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提升產品供給能力,豐富消費業態和場景,可以極大激發市場活力。哈爾濱就是一個鮮活例證。近年來,哈爾濱牢牢把握“一業興、百業旺”的綜合效應,推出“冰雪+演藝”“冰雪+運動”“冰雪+民宿”等各類“冰雪+”產品,打造紅色鄉村游、生態演藝游、民俗美食游等多元業態。
202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79億人次、實現旅游總花費2314.2億元,“爾濱熱”已成為新時代東北振興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文旅+”讓文旅產品附加值、產業增加值都能大大提升,“百業”也會給文旅發展注入人才、資金、技術等多方面支持,從而形成雙向加持、融合互促的良好局面。
吳國平:如今,文化和旅游已成為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成為拉動消費的重要引擎。文旅消費持續升級,正從過去“有沒有”向現在“好不好”“精不精”“美不美”轉化。我認為,未來“文旅+”需要提升“無中生有”的創意能力、海納百川的整合能力、叫好叫座的運營能力,通過升級迭代產品、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釋放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將會有效助力提振消費和擴大需求。
厲新建:在傳統旅游發展中,人們主要關注資源稟賦,但現代旅游業的市場需求、客群主體發生了顯著變化,因此,各地首先要更新理念,從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向業態創新型發展模式轉變。各地比拼重點不再是資源價值,而是依托在資源基礎上的產品價值、體驗價值。這就需要各地挖掘在地資源時,重點考量加哪些“百業”。
另外,在提質擴容、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各地要跳出“啃老族”思維,高度重視那些符合市場發展趨勢、主流人群偏好的創新型產品和業態。在現代旅游業發展尤其是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打造中,實現在既有的文化沉淀基礎上的創新發展。
只有統籌好“舊”與“新”的關系,“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才能突破條條框框,真正實現創新發展。
夏華:在“文旅熱”背景下,思考如何更好地挖掘、整理、創新資源,提振消費,十分必要。我認為,可以從推動民族特色文化與現代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方面發力。有條件的地區不妨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過舉辦民族文化節、民俗展覽活動,展示豐富多元的地域民族文化;鼓勵企業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線路、文創產品等,提升文旅產品和服務的吸引力、競爭力;推動文旅產業與農業、科技等產業和領域融合發展,形成多元化的文旅產業鏈。
我們相信,一系列新的特色場景打造,能夠吸引游客深入體驗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進而釋放消費活力、助推區域經濟增長。
黑龍江哈爾濱太陽島風景區大雪人“雪人先生” 牛 雷 攝
2、新業態涌現從“星火”向“燎原”發展
主持人: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是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提質增效的必然要求。如何發揮新業態在內容與服務上的持續性創新,使其融入傳統消費場景,盤活存量空間,更好地釋放產業動能?
厲新建:我認為,新業態融入傳統消費場景至少需要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對新業態有足夠的包容性,只有形成包容性發展的社會環境,新業態才能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否則,再有創造力的新業態也無法突破萌芽狀態,更難以推動形成互促共生、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二是傳統消費場景或存量空間無須固守過去的資源稟賦,而是要面向市場、打開思路,允許用主題符號重新賦予原有空間新的價值與形象,堅信“玩法才是內容,玩家就是生產力”,在“舊元素新組合”的總體思路中探索具體發展路徑。市場實踐中,在老舊廠房休閑化改造中涌現的大量實例,就生動地詮釋了只要“我打開空間、你勇于創新”,市場活力與存量資源之間就能迸發出新的火花。
王洪新:近年來,讓新業態推動傳統文旅消費“活”起來、“火”起來。過去一年,哈爾濱將文旅新業態融入博物館、展覽館、景區、街區等傳統文旅消費場景,創新推出松花江光影秀、《冰龍尋珠》全感VR等新場景,打造“遇見·哈爾濱”“爾濱故事”街區、《王的戰車》等實景演藝,舉辦13場大型演唱會,創建5家“爾濱禮物”實體運營店,讓新業態綻放出耀眼活力。在新業態加持下,傳統文化行業通過重組富集資源、主動進行數字化轉型等,更好滿足了多元群體的文化消費需要,也擁有了更多“出圈”機會。
夏華:支持線下消費新產品、新場景、新業態發展,培育消費新增長點,不僅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依文集團自2023年起,分別在貴州、北京建立了苗繡數字化產業基地、長辛店國潮時尚街區。其中,長辛店國潮時尚街區在保留長辛店老鎮原有特色的基礎上,融入了國潮時尚元素,構建“旅游消費+文化創意+公共藝術+智能科技”的產業結構,打造出有煙火氣、有國際范兒,更開放、更多元的街區,推動老鎮成為國際消費示范廊。
因此,我們要鼓勵業態創新,打造差異化消費場景。企業要積極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提升線下業態的數字化水平;支持本土創意團隊和原創品牌,提升消費市場的獨特性和吸引力。而線下新場景的打造,則應注重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提升消費體驗,從而增加消費黏性。
主持人:如何發揮首發經濟、時尚產業、動漫沉浸體驗、數字演藝等新業態在技術創新性、跨界融合性等方面的突出優勢,打造新場景、新模式,培育新增長點,提振文旅消費?
厲新建:新場景、新模式的打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有來自市場的創新力和政策的保障力。新場景打造需要對場景及場景思維有客觀、理性認識,要清醒地認識到場景思維與情緒價值之間的關系、與文旅融合之間的內在邏輯。
場景打造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空間的氛圍化營造,即解決好“此人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此愿”的問題,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站在消費者視角而不是管理者視角考慮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數字技術、沉浸式體驗方式、消費參與儀式等的特點尤為重要。
在沉浸體驗、數字演藝等新業態驅動下,出現了不少新的產品、新的服務,無論是紅紅火火的旅拍,還是日益成為旅游目的地標配的旅游演藝,抑或是鄉村旅游發展中涌現出的民宿產業,能否有效轉化為新模式還有待實踐檢驗。如果能夠得到持續深化、經住時間考驗,就能真正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新模式。
王洪新:科技、創意是文旅領域培育新增長點的重要驅動力。近幾年,哈爾濱以發展文旅新質生產力為抓手,加快數字文旅建設,升級“暢游哈爾濱”智能平臺,推廣導覽智能機器人,探索人工智能應用,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等新型文旅服務,大大激發了游客的消費欲望。
與此同時,通過打造國潮亮點,強化品牌賦能,迭代推選“冰城伴手禮”,推出中醫茶飲、AR冰箱貼等爆款產品,創意開發“爾濱禮物”,形成了具有“爾濱”辨識度和國際影響力的文旅品牌體系,有效助推了文旅消費提檔升級。
因此,我認為,未來文旅領域要主動適應新型文化業態發展帶來的個性化、共創式、體驗式新趨勢,創造更加新穎、獨特、多元的產品及體驗,推動數字經濟時代文旅消費市場新發展。
主持人:在廣大鄉村應如何培育、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升鄉村文旅消費吸引力?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打造,會對鄉村文化傳承弘揚、鄉村全面振興起到哪些作用?
吳國平:在消費升級的驅動下,人們出游頻次增加,對假日生活質量的要求逐步提高,鄉村旅游市場因此得到了顯著拓展,這也進一步推動了農文旅融合發展。
農文旅融合在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催生了一系列新業態,這些新業態不僅豐富了鄉村經濟結構,還提升了鄉村產業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我認為,未來尚需繼續推動鄉村資源挖潛,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文化創意等新型產業的同時,拓展“農旅+咖啡”“農旅+露營”“農旅+研學”等多元場景,把鄉村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勢能,推動鄉村產業興旺和村民增收致富。
王洪新:以科技創新、模式創新、產品創新等多種方式培育鄉村文旅新業態,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依托。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強調,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近幾年,哈爾濱順應趨勢,推出鄉村生態游、鄉村休閑游、鄉村康養游等種類豐富的文旅產品,挖掘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內涵,開發出殺豬菜、鹵水干豆腐等風味美食及一系列文創產品、旅游商品,同時在打造鄉村文旅消費新場景、豐富文旅體驗上下功夫,在一批鄉村文旅場景中布局傳統文化技藝展示等體驗項目,激發了鄉村文旅市場的消費潛力。
這些做法表明,產業興旺為鄉村旅游提供了更多發展機會,一系列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文旅產品和服務,不僅增加了游客的消費支出、提升了他們的出游滿意度,也帶動了村民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
2025年深山集市“深山里·千燈愿”在北京市龍湖北京北苑天街開集
3、加強保障讓消費者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主持人: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營造有利于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將是提振文旅消費、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應從哪些維度進一步健全體制機制保障,推動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奔涌?
夏華: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與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小企業是市場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群體之一,也是創新創造的重要源泉。特別是在消費領域,中小企業憑借其靈活性、創新性展現出巨大潛力。因此,我認為需要多方協同、多管齊下,優化市場環境,支持中小企業突破壁壘、發揮活力。
具體包括,通過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優化稅收優惠政策等,有效降低中小企業創新成本;可由政府牽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等,搭建消費領域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咨詢、研發支持和成果轉化服務;鼓勵新業態試點,支持中小企業在文旅融合、健康消費等領域探索打造沉浸式、體驗式消費場景。另外,相關部門也應加強政策協同、統籌政策資源、優化政策落地機制,確保中小企業能夠及時享受政策紅利,同時加強企業間成功經驗分享,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為中小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提供有力保障。
王洪新: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要順應新業態成長特點和發展規律,掌握好安全與發展、秩序與活力之間的平衡。以哈爾濱市為例,當地在加強文化綜合執法隊伍規范化專業化建設、深化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加強網絡文化和在線旅游市場監管的同時,還進一步優化行政審批備案服務,以建立“首席質量官”“文旅體驗官”制度為引領開展文化服務質量提升專項行動等,旨在全鏈條提高服務質量與水平,打造規范、有序、便捷的文旅市場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信心和經營活力。
主持人:各地應如何優化消費環境,提升大眾的消費能力和意愿,讓人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王洪新:要通過制造消費需求、挖掘文旅潛力,提升大眾的文旅消費能力和意愿。近幾年,哈爾濱聚力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不光注重推出能滿足實用需求的文旅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還強調服務模式的多樣化、差異化,尤為注意營造消費氛圍和提供情緒價值,在全過程體驗中讓消費者享受趣味和創意,在服務細節上讓游客感受到被重視、被呵護。這些做法很好地順應了消費升級的趨勢,也成為把“流量”變“留量”的密碼。
吳國平:要讓消費者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消費就得更舒心、更放心。這就需要貼近大眾消費需求,重視“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軍所帶來的需求變化,即消費不僅是花錢買東西,更重要的是買愉快、買舒心。
一方面,需要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在沉浸式、體驗式、互動性上做文章,比如,利用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構建沉浸式購物環境,或將歷史文化融入商業空間,創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消費體驗。與此同時,政府也要引導企業強化優質供給,建立健全與消費新場景相關的法律法規,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持續改善提升消費環境。
夏華:加強宣傳引導是提升消費信心的重要手段。為促進線下消費新產品、新場景、新業態的健康發展,建議有關部門重點加強宣傳和引導,提升消費者對線下購物的信心。同時,利用新媒體傳播渠道,提升線下商家的品牌形象,為消費者提供更為直觀和真實的消費體驗。
(本文統籌:孫叢叢 參與采寫:李琤、韓潔、張建友、王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