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教育部公布今年高考報名人數: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335萬人,比去年的1342萬人減少7萬人。根據教育部數據,這是2017年以來高考報名人數首次減少。
高考報名人數為何8年來首次下降?釋放什么信號?
來源:新華社
【8年來首次降低】
近年來,高考人數的變化趨勢備受社會關注。過去十年中,2015年至2017年的高考報名人數保持在940萬人左右,2018年上升至975萬人,2019年高考報名人數突破千萬,達到1031萬人。
此后,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穩步上升,2020年為1071萬人,2021年為1078萬人,2022年為1193萬人,2023年為1291萬人。直到2024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突破1300萬,達到1342萬人,較2023年增加51萬人,再創歷史新高。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335萬人,比去年的1342萬人減少7萬人,出現小幅回落。
2015年-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來源:網絡
【為何人數減少?】
那么,高考報名人數為何8年來首次降低?適齡人口減少,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今年高考報名人數與18年前的出生人口數量密切相關。2025年參加高考的大多為2006年、2007年出生的孩子,高考報名人數的減少,與這兩年出生人口數量的自然波動有關。數據顯示,2006年出生人口數量為1581萬人,2007年出生人口數量為1591萬人。相較于以前的出生人口數量,2006年、2007年的出生人口數量較少。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5年的出生人口數量分別為:1765萬、1696萬、1641萬、1594萬、1588萬、1612萬。
其次,復讀生規模的變化同樣會影響高考總人數。近年來復讀生的比例有所上升,但2025年復讀生的規模并未進一步大幅增加。2024年全國高考實際報名人數為1342萬,其中,復讀生人數為410萬人,首創歷史新高。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和錄取方式的多元化,部分地區的復讀生比例有所下降。例如,實行“3+1+2”選科模式的省份,由于考試內容和錄取規則的變化,復讀生人數有可能減少。
為高考保駕護航。
【升學渠道多元】
教育政策的調整對高考人數產生影響,升學路徑也不再只有單一的高考“獨木橋”。
近年來,職業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中職、高職升入本科院校的通道不斷拓寬。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首次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一政策導向可能會促使部分學生選擇職業教育路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普通高考的報名人數。
上海周一剛剛發布的《2025年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自主招生計劃》顯示,今年,上海新增了29個中高職貫通、6個中本貫通和7個五年一貫制專業點。截至今年,上海共設立了210個中高職貫通專業點,80個中本貫通專業點和75個五年一貫制專業點。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本貫通、五年一貫制、中高職貫通等職業教育貫通培養方式不斷“擴容”,傳遞出上海持續加大長周期培養技能技術人才的信號。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受歡迎。
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端鴻解釋,“職教高考”與“中職本科直通車”逐漸吸引部分原本可能選擇普通高考的學生,形成一定程度的分流。部分學生選擇提前通過“技能高考”“高職單招”等方式升入高等教育,不計入6月普通高考報名統計。
國際教育的發展是另一個影響因素。近年來,出國留學成為很多經濟條件較好家庭的選擇,讓孩子去國外接受教育,體驗不同的文化和教育模式,分流了一部分原本可能參加高考的學生。選擇出國留學的高中畢業生比例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一線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2023年教育部數據顯示,我國留學生總數突破80萬,較2019年增長23%。
【競爭壓力減小了?】
高考報名人數減少,意味著競爭壓力減小了?
從表面來看,高考報名人數的下降似乎意味著總體的競爭壓力有所緩和。根據教育部要求,2025年全國高校招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尤其是“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招生計劃將增加2萬人以上,增長率約為4%。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中心主任樊秀娣表示,但是全國總報名人數減少,并不意味著每個省市的報名人數都減少。事實上,一些省市的報名人數反而增加了。比如,今年福建省新增10個高考考點,考生人數25.6萬人,較2024年的24.2萬人增加1.4萬人;今年,江蘇省無錫市高考報名人數2.6萬多人,設18個考點、891個考場,考生人數和考場數均創近10年新高。“高考的競爭激烈程度與高校招生人數、冷熱專業都息息相關。”樊秀娣表示,在實際錄取過程中,各省的招生計劃和考生人數的匹配情況更為關鍵。
放松心情迎接高考。
考生們不能因為報名人數的下降而掉以輕心。相反,應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復習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薄弱環節的訓練。另一方面,家長也需要理性看待高考,不要過分強調高考的重要性,而是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的發展道路。
原標題:《教育新觀察丨高考人數為何8年來首次降低?釋放什么信號?》
欄目主編:徐瑞哲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除備注外,均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