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和海曙區鄞江鎮、龍觀鄉交界地帶的花尖山,海拔約400米,在連綿起伏中的山峰中突兀尖聳,狀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故名花尖山。
山中有泉水巖、擂鼓巖、一線天、仙人洞、天生橋等獨特的自然景觀,是寧波戶外圈經典的徒步出游線路。
擂鼓巖,位于溪口鎮狀元岙村的泉水巖下村東北邊的花尖山下,巖體裸露,遠眺狀如圓鼓,故名擂鼓巖,氣勢磅礴,近年來成為了攀巖愛好者的樂園。
走到擂鼓巖下,壁立如屏風,周圍古藤纏繞,猶如百蛇聚會,野趣橫生,盡顯洪荒之美。
從擂鼓巖東側藤蔓橫生的荒林中繞過巖體,可登上擂鼓巖頂,視野遼闊。
眺望泉水巖下村,旁邊新建的小區就是大愛書院云溪谷,遺憾部分爛尾。
從擂鼓巖繼續上行,荒山密林中兩壁夾峙,中間留縫,望天如一線,故名一線天。
最窄處僅能一人行走,寬處也僅能兩人貼面通過,大部隊游訪很容易交通擁堵。
一塊飛來之石,懸夾于兩壁之間,歷經千萬年,懸而不落。
陽光從樹縫照進兩壁之間,光影陸離,行走其間,陰涼襲人。
從一線天出來繼續沿林間小道前行,可以到達仙人洞。
天然巖洞內,曾有志大法師隱居于此,潛心學習北宋佛印禪師之法,因此稱為佛印洞。
志大法師修得正果,到江口塔山的白雀寺做主持,后人因此把他修煉得道的佛印洞稱為仙人洞,歷代都有人在此隱居修行。
上世紀荒誕不經的六七十年代,仙人洞內的設施被人為搗毀,因此長期破敗蕭條。
近年來,陸續有行善之人,恢復洞內設施,修復了灶臺、石桌、石凳,還放置了幾張床,旁邊還有簡易廁所,偶爾有附近的村民到洞內來做佛事。
如今的仙人洞已經成為了游人的中途停歇站,休憩中餐的好地方,名副其實的驢友驛站。
從仙人洞繼續前行,登上花尖山,山頂有奉化規劃局所立的國家測繪標志,由解放軍十一測繪隊測量。
從花尖山頂往東下山,可以到達自然奇觀天生橋,自然天成的石拱橋,當地人稱其為“石橋外公”,當作神一樣供奉著。
橋頭有人們所立的佛像,與下方的小寺廟相對應,因此稱為“石橋龍亭”。
天生石橋,獨立于山中,沒有通行功能,只有不走尋常路的驢友才能見識到藏在山野中的此類奇觀與美景。
從天生橋旁的臺階路下行就來到了狹長而隱秘武嶺水庫邊,靜臥于山岙中,遠離塵世喧囂,獨處一隅,靜謐之山水,正是穎之所追愛。
從武嶺水庫出來,經過桃源一品別墅區,共計一千多套別墅,還有部分別墅仍未售出,原來三百多萬一套的別墅,如今價格不足兩百萬元。
從桃源一品別墅區回到泉水巖下村,正好形成環線。
2025年2月16日,穎之隨隊友從泉水巖下村出發,游訪擂鼓巖、一線天、仙人洞、天生橋,回到泉水巖下村后,隊友們太累都返程回家了,穎之獨自一人走進村莊,探尋泉水巖下的秘密,為什么叫泉水巖下村?
村民說,村莊西北邊有裸露的巖體,山泉水從巖石上面流下來,所以叫泉水巖。
巖石下面的水潭稱為泉水巖下龍潭,村莊故名泉水巖下村。
穎之順著村民的指引,終于找到了泉水巖。
山腳下的一道危峰懸巖壁立,涓涓泉水從巖石上流下來,名副其實的泉水巖。
人們在巖壁上建有泉水巖下龍神殿,與山體巖洞相得益彰,可在此休憩賞泉觀瀑。
遺憾的是,泉水巖上方建了個小水庫,山泉水被水庫截流,再加上長時間雨水較少,因此山泉水僅有涓涓細流。
村民說:等到大雨后再來,瀑布非常壯觀!
穎之說:那就等一場大雨,再來欣賞泉水巖瀑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