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網約車近日,廣東廣州某路段再現驚險一幕——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附近,一輛出租車違規停靠非上下車區域,后排乘客猛推右側車門瞬間,后方疾馳的電動車避讓不及猛烈撞擊,騎車女子被甩出數米重重摔落。
事故點距離最近紅綠燈約百米,路面監控清晰顯示涉事出租車存在雙重違規:既未靠邊停泊,更未提醒乘客觀察路況。
這類事故對網約車司機而言早已非陌生場景。數據顯示,超六成"開門殺"事故中司機承擔主要責任:
山東濱州網約車司機小方因在非機動車道違規停車,乘客開門致人受傷,法院判其與乘客各擔責50%;
成都龍泉驛區司機劉某某更因在彎道停車、未提醒乘客且肇事后逃逸,最終承擔70%賠償責任;
天津靜海區某案件中,司機因全程未作安全提醒,被判承擔80%高比例責任。
通過以上案例,責任判定鐵律浮出水面:1、停車合規性是首要紅線(彎道、非機動車道停靠直接觸發責任);2、"雙提醒"義務成護身符(口頭警示+后視鏡觀察缺一不可)。
盡管滴滴、高德等平臺已在司機端App嵌入"二次確認"語音提示,并在年度安全培訓中增設"荷式開門法"教學模塊,但路面執法記錄顯示,仍有約35%司機仍存在"搶時間省略提醒"的僥幸心理。
有保險從業者透露,2024年網約車第三者責任險賠付案例中,"開門殺"相關案件同比激增42%,部分司機甚至因多次出險遭保險公司拒保。
這場關于"車門"的攻防戰,暴露出共享出行時代效率與安全的深層博弈——當3分鐘接單時效考核遇上30秒安全確認流程,平臺算法是否需要重新校準人性化尺度?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