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我國一年一度的植樹節,今天筆者與大家聊聊植樹節的文化知識。
關于植樹節的來源,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古代的植樹習俗。
在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孟春之月,盛德在木”的說法。
此外,古代帝王常在春季舉行植樹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些傳統習俗為植樹節的設立奠定了基礎。
但在古代,我國并沒有形成具體的植樹日期。
如今說到植樹節的誕生,一般認為起源于美國。
19世紀,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是一片荒原,常常風沙肆虐。
1872年,美國農學家朱利葉斯·斯特林·莫頓提議在內布拉斯加州設立植樹節,動員人們植樹造林。
當時那一倡議得到了熱烈響應,當年就種下了100多萬棵樹。此后,植樹節的理念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1915年,我國林學家凌道揚和韓安有感于國土綠化的重要性,倡議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
旨在激發人們植樹造林、愛護樹木的熱情。
加之當時孫中山也是一位遠見卓識的生態保護者,他曾指出:“中國欲強,急興農學,講究樹藝。”
在他看來,植樹造林不僅關乎生態環境的改善,更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關鍵所在。
于是孫中山就同意了凌道揚等人的建議,將每年的清明節定為我國的植樹節。
另外,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還詳細闡述了他對植樹造林的規劃,提出要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運動,建設森林鐵路,發展木材產業,以促進國家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
他的那些理念在當時極具前瞻性,為后世的生態建設指明了方向。
也正因如此,1928年,也就是孫中山去世三周年。
我國為了紀念孫中山以及他對生態保護建設做出的貢獻,將其逝世之日3月12日定為了植樹節。
197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為了呼吁全世界人民重視環境保護,決定將每年3月21日定為國際植樹節。
但是,許多國家也根據自身情況設立了各自的植樹節。
1979年,我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決議,正式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我國植樹節。
那一日期的選擇,不僅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也象征著其生前未竟的遺愿將在新中國實現。
另外,說到植樹節,在全世界范圍內還有很多與植樹節相關文化知識。
如,與婚育相關的習俗。
西周時期,我國就有“慶功栽楊”的傳統,每打一次勝仗,將士們會在沙場上種樹以慶功。
北魏時期,《齊民要術》記載,生兒育女需為每個嬰兒栽20棵樹,待其成年后可作為結婚費用。
在貴州的侗族地區,至今仍有為新生兒種“女兒杉”的習俗,寓意孩子能夠像樹一樣茁壯成長。
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規定,第一次結婚需種2棵樹,離婚需種5棵,第二次結婚需種3棵,否則不予登記。
與交通工具的關系。
在日本,私人增添一輛汽車時,必須植一棵樹。
設置這樣的規定,主要是因為汽車尾氣對環境有害,而樹木可以吸收污染物并降低噪音。
與愛情相關。
在德國波恩市,每年植樹季節,小伙子會送給心儀的姑娘一棵白樺樹苗,并親手種下,以此表達愛慕之情,這種樹被稱為“求愛樹”。
與樹木生態價值關系。
數據顯示,一棵50年樹齡的樹,其生態價值包括:
產生氧氣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約37500美元。
由此可見,全世界各地都熱衷于植樹,且對樹木賦予了更多的價值意義。
其實當前,植樹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份對自然的承諾,一種對未來的擔當。
最后,讓我們牢記植樹節的由來、傳承其風俗,深刻理解并踐行它的意義,為地球增添更多綠色,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
讀者們,關于“植樹節的文化價值”,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