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網約車3月10日,是惠州實施順風車新政的首日。
該政策明確順風車屬于“非營利性”民事行為,要求合乘服務每日市內不超過4次、跨市不超過2次,費用僅可分攤油費、通行費等直接成本,且單位里程費用不得高于巡游出租車運價的50%。
在惠州發布新政之前,包括廣州、深圳、東莞扥更多個城市,均出臺了類似規定,大多將每輛車每天提供順風車的次數,限制在2-4次。
而隨著惠州新政的發布,整個珠三角在進一步規范順風車行業的路上,又向前邁了一步。
而就在在惠州新政正式實施的前夕,廣州等地監管部門,亦加大了對順風車市場的嚴查。雙證網約車司機若違規接順風車訂單,將面臨最高5000元罰款,平臺亦被要求從源頭禁止此類行為。
此類政策的密集出臺,標志著順風車行業從早期“共享經濟”的模糊地帶,開始進入強監管時代。
專職順風車司機的興起,本質上是對傳統交通服務盲區的填補。在粵港澳大灣區,每年有760萬人次通過順風車實現跨城通勤,其“門到門”服務在三四線城市及鄉鎮尤為突出,滿足了傳統客運難以覆蓋的個性化需求。
可是,專職化趨勢與順風車的“非營利”屬性存在根本沖突。部分司機通過超頻次接單、多拼乘客甚至虛構路線牟利,導致順風車實質上異化為低價網約車。這不僅擠壓合規營運車輛的生存空間(營運車保險成本高、報廢周期短),更因車輛安全監管缺失增加事故風。
而惠州等地的新政,則通過明確量化次數,來限制壓縮違規操作空間。
可以說,惠州新政的發布,映襯的是順風車行業關于共享初心與市場利益的博弈。短期來看,專職司機的生存空間壓縮可能引發陣痛;但長遠觀之,明確規則、強化監管方能實現多方共贏——既保障乘客安全與出行選擇,又維護運輸市場公平,最終推動行業從“灰色地帶”走向可持續的共享生態。
正如百年前汽車取代馬車的歷程,陣痛終將過去,而規范化進程中的每一步,都在為未來更集約、更安全的出行方式奠基。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