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犀利地指出,諸葛亮無法統一三國是必然!因為諸葛亮存在三大欠缺!
毛主席生前很愛讀《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沒能夠統一三國,實現復興漢室的宏愿,無疑是所有讀者心中的遺憾。
而毛主席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則指出諸葛亮無法統一三國是必然,因為諸葛亮存在三大欠缺。
第一個欠缺,是蜀漢的兵力匱乏。
在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勢下,劉備實力本就最弱,分兵兩路出擊,一路從荊州向宛、洛,一路從益州出秦川,犯了兵家大忌。
而且要考慮到,這幾個戰略要地,在現代尚且受限于地理障礙,溝通不便,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是完全無法協同進兵的。
關羽在荊州的失利,更是加劇了這一欠缺。
劉備入川后,關羽獨自鎮守荊州,既要應對曹操的進攻,又要提防孫權的覬覦。
其結果就是,在巨大的軍事壓力下,關羽沒能躲過來自孫吳政權的偷襲,關羽身死,荊州丟失,成為了蜀漢的命運轉折點。
而后續劉備為弟報仇兵敗,更是賠光了蜀漢在軍事上不多的家底。
第二個欠缺,是諸葛亮為人過分謹慎。
司馬懿曾評價他:“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毛主席對這一評價也頗為認同,諸葛亮北伐時,過于謹慎小心,錯失許多戰機。
比如第一次北伐,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建議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直搗長安,諸葛亮則率領大軍從斜谷進軍,這樣可以一舉拿下關中地區。
但諸葛亮認為此計過于冒險,沒有采納。
從后來的戰局發展來看,曹魏在關中地區的防守逐漸加強,諸葛亮多次北伐都因糧草不濟、兵力不足等原因無功而返。
如果當初諸葛亮能冒險一試,或許歷史會被改寫。
第三個欠缺,是人才匱乏。
諸葛亮不僅是軍事家,更是蜀漢的丞相,肩負著治理國家的重任。
在治理蜀漢時,他制定了嚴格的法律制度,賞罰分明,致力于發展經濟、整頓吏治、安撫百姓,讓蜀漢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發展。
然而,蜀漢偏居一隅,人口稀少,資源匱乏,人才儲備遠遠不及曹魏。
隨著時間推移,蜀漢人才凋零,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
諸葛亮在用人方面,雖然也選拔了蔣琬、費祎等人才,但他過于事必躬親,不善于培養和放手使用人才。
他親自處理大小事務,從軍隊調度到官員任免,從糧草供應到刑罰裁決,都要一一過問。
這不僅讓他自己身心疲憊,最終累死在五丈原,也限制了蜀漢人才的成長和發展。
相比之下,曹操廣納賢才,麾下謀士如云、猛將如雨。
孫權善于用人,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才輩出,為東吳政權的穩固和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蜀漢在人才儲備和培養上的不足,使得諸葛亮在北伐時常常面臨無人可用的困境,這也成為他無法一統三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于立志《毛澤東妙評歷史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