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網約車企業給員工的打車福利,竟變成了個別員工的"提款機"?
近日,北京大興法院披露了一起教科書般的“反殺”案例。
某制藥公司為保障三班倒員工通勤安全,推出定點打車報銷政策:員工通過指定網約車APP下單,公司直付車費。制度明確要求行程,僅限于"公司-家庭"兩點一線,并將虛報行為列入可解雇紅線。
但這項惠及員工的福利政策,到了車間操作員Q某身上,卻悄然完成身份轉換——其承租了一車輛,并在某網約車平臺注冊為營運車輛。
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間,他創下驚人記錄:275筆訂單均由本人接單,本人駕駛,單程耗時超正常3-9倍,車費最高達正常8.5倍。監控顯示,部分訂單提前2小時計費,起終點竟出現商場、餐廳等非常規地址。
最終,頻繁觸發“司乘同源”的信息,在公司系統中出現。經核查,Q某將其夜間8公里通勤演變為"奇幻之旅":有訂單繞行半個城區耗時3小時,有訂單顯示下班前90分鐘開始計費,更有多筆行程終點距實際住址超5公里。
面對公司質詢,Q某辯解稱"防疫需要專車""順路送同事",卻無法解釋為何所有異常訂單均由本人接單。最終,根據公司相關章程,Q某被解雇。
但他隨后申請了勞動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賠償金,但被駁回。不服的Q某,更是將公司起訴至法院。
在庭審中,他滿腹牢騷,以各種理由為自己的行為推脫。但經過司法審計,Q某通過虛構行程獲利超4.2萬元,導致企業直接損失9.8萬元。
最終,法院終審判決堪稱職場誠信教科書:企業《員工手冊》經民主程序制定,Q某行為同時觸犯"虛報記錄"與"利益沖突"兩項解雇條款。其行為已實質破壞勞資信任基礎,支持企業合法解除勞動關系。
可以說,自認為聰明的Q某實則愚蠢至極。他的這種行為也給外界一個警示,紙終究包不住火,鉆制度的空子,只能聰明一時。
對于今天的案例,你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