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教授提交了《關于促進社區慈善發展的議案》。
鄭功成在議案中指出,社區慈善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根基所在,是連接傳統慈善與現代文明、賦能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載體。
他建議,盡快出臺促進社區慈善健康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為推動社區慈善健康發展提供可操作的政策依據和有效指導,奠定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的牢固根基。
鄭功成還分別接受《中國社會報》和《慈善公益報》專訪,進一步對社區慈善的定義、運行機制、促進措施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小編擷取了其中12個重要的觀點,分享給大家。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
鄭功成
1、社區慈善是以社區為主體,以樞紐型社區慈善公益服務組織為載體,以激發社區內生動力、促進社區內部互助友愛為目標,發動社區群眾、社區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廣泛鏈接社區內外公益慈善資源,深入開展困難幫扶、兒童關愛、養老服務、應急救援、社區治理等公益慈善服務活動的統稱。
2、社區慈善的獨特優勢在于立足熟人社會、信息對稱的基層單元,這樣能夠精準對接需求、高效動員資源。它不僅延續了中華慈善文化的血脈,更通過現代組織化、專業化手段激活社區內生動力,成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3、2023年修改的慈善法首次將“發展社區慈善”寫入法律正文,明確鼓勵社區慈善組織建設與志愿者隊伍培育。這一修法突破為社區慈善正名,標志著其從民間自發行為升級為國家支持的制度性安排。
4、社區慈善的問題和需求產生于社區,服務對象居住在社區,慈善資源使用在社區,行動效果體現在社區。社區慈善強調社區居民內生動力的發掘與調動,通過“家門口的慈善”,發掘、培育社區公益能人,聯動社區居委會和相關主體,動員社區居民,形成激發社區成員互助向善內生動力的穩定運行機制。
5、社區慈善的參與主體主要是社區成員,同時包括社區黨組織、樞紐型社區慈善公益服務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區單位(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其他組織等。
6、社區慈善要推動構建樞紐型社區慈善公益服務組織、社區基金、各種服務組織協同發展的生態,建立慈善需求常態化發布制度,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形成社區慈善“需求庫”和“資源庫”。
7、允許非法人組織成為社區社會組織的結構類型,明確社區社會組織可采取登記備案雙軌制,適當降低社區社會組織設立及發展的門檻性限制。通過公益創投、補貼激勵、場地費用減免等方式,鼓勵社區慈善組織的成立和運行。
8、重視社區慈善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強化人才培訓,提供線上、線下內容豐富的教學實訓和課程指導,為社區慈善工作的常態化、系統化發展進行賦能,鼓勵專兼職社區慈善工作者加強繼續教育學習。
9、社區層面的社會褒獎機制比稅收優惠更為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相關激勵機制,為捐贈者、志愿者等社區慈善參與主體提供榮譽激勵、價值肯定等精神激勵。可以通過評選“慈善家庭”“公益之星”增強參與者獲得感。
10、社區慈善需與民政、社會保障等部門協同,承接助殘、養老、救助等公共服務職能,成為政府治理的“毛細血管”。例如,可將社區慈善組織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通過項目化運作提升服務效能。
11、應當確立社區慈善通過公開透明實行自律為主的方針,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加以規范和指導,包括出臺支持政策、規范一般運行機制,以及對違規行為進行處置等,以此保障社區慈善活動健康有序發展。
12、社區慈善的蓬勃發展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溫暖底色。通過培育千萬個社區慈善組織、動員億萬人參與,不僅能緩解“政府管不到、市場不愿管、家庭管不了”的基層難題,更能凝聚社會共識,塑造“人人向善、鄰里互助”的社區文化。在共同富裕的目標下,社區慈善既是物質幫扶的“補給站”,更是精神共富的“粘合劑”。
來源:善達網
編輯:蔡 妍
校稿:胡 妍
陜西社會組織
電話:029-852026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