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接受美方博主采訪時,被問及美國是否可能效仿尼克松時代策略,試圖“離間中俄”。這一問題本身就透露出,美俄之間的較量早已不僅僅局限于戰場或外交談判桌,而是延伸到了輿論戰和心理戰的層面。
美國一直擅長通過媒體塑造國際輿論,比如上世紀70年代尼克松訪華前,美國輿論場上就充斥著“聯中抗蘇”的聲音,最終為外交轉向鋪平了道路。
而如今,類似的論調再次出現,只是主角變成了俄羅斯,矛頭對準了中國。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并非真的想拉攏俄羅斯,而是試圖在國際社會營造某種錯覺,向外界釋放俄羅斯可能與中國立場不一致的信號,制造猜疑,進而削弱俄中互信。
這種手法在美俄關系中也屢見不鮮。例如,去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非洲時公開聲稱“俄羅斯正在被中國牽制”,意圖挑撥非洲國家對俄中的看法。
而在烏克蘭問題上,美方媒體則一方面強調俄羅斯孤立無援,另一方面又放風稱“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并不堅定”,兩種相互矛盾的輿論導向,恰恰體現出美方的策略:不求事實,只求輿論上的優勢。
當然,俄羅斯也不是被動接受。拉夫羅夫這次采訪直接給出了強硬回應,強調俄中關系的穩定性,并指出美國的伎倆行不通。這不僅是對外宣示,也是對內穩定軍心。畢竟,在面對西方嚴厲制裁的情況下,俄羅斯需要向國內外釋放信號,表明自身并未被孤立。
事實上,美俄的這場交鋒遠不止于一次訪談,而是雙方在外交戰場上的又一次試探。
美國希望通過塑造話語權,影響全球輿論,甚至影響俄中的政策決策,而俄羅斯則通過直接發聲進行反擊。這場較量不會停止,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類似的言論攻防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