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村、進城、在城市里打拼,這是當下不少農村青年的人生軌跡。當同齡人都在走出去時,“90后”的段紅英卻選擇了一條“逆行”之路——返鄉創業辦鞋廠,成為一名帶動鄉鄰致富的“新農人”。
段紅英查看工人鞋面縫制工序 郭曉娟 攝
3月11日上午,記者走進興文縣大壩苗族鄉朝陽村,在這里的興文縣振新鞋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看到,產線上一片忙碌景象,工人們在崗位上各司其職,從鞋料裁斷、縫制、加熱定型上模具、刷鞋膠、冷凍定型、包裝等,每個環節都由專人專崗完成。
35歲的段紅英正穿梭在車間,熟練地檢查工序、把控產品品控等。五年前,她還是福建泉州鞋類外貿行業的一名打工妹,如今,她已是一家年銷售額超1400萬元的鞋廠總經理。
希望更多的鄉親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2020年,段紅英和在福建打拼時結識的丈夫向柏名婚后返鄉發現,家鄉有許多婦女為了照顧家庭和孩子無法外出務工,也有很多鄉鄰為了生計常年在外,無法陪伴留守在家的孩子。
“那一刻,我突然想,為什么不能把我熟悉的鞋廠生產線帶回家鄉?”談及返鄉創業的初衷,段紅英如是說道。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鄉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更多的鄉親能夠在家門口找到工作,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實現自我價值。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在外的那些年,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但外面再好,那也不是自己的家。”懷著對家鄉的熱愛與夢想,段紅英和丈夫帶著積蓄,外加多方融資,投資800余萬元,返鄉創辦了興文縣振新鞋業有限公司,一家集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制鞋企業。
興文縣振新鞋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正忙碌著 郭曉娟 攝
為帶動鄉親們就業增收,段紅英的公司還與村資公司一起,將鞋廠車間打造為幫扶車間,這個幫扶車間面積約2300平方米,招聘的近50名員工,大部分都是當地人。此外,還有6名在家就業的殘疾人,由企業將鞋產品送到其家中,進行手工縫合。
據段紅英介紹,經過發展,目前,鞋廠車間已擁有2條針車生產線、1條成型線,以自產自銷和代加工生產模式為主,主營低幫潮鞋、帆布鞋、小白鞋等多種款式。“預計今年4月,我們還將新增1條針車流水線,還要新招20余名員工,讓更多的鄉親能夠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新農人”變“興農人”
然而,創業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鄉村。段紅英深知,這一路走來,離不開當地政府和鄉親們的支持與幫助。
“創業初期,我們沒有合適的辦廠場地,是政府多方協調,幫助我們解決了場地選址,還協助我們申報材料、辦證、解決融資和用電用水等難題,為我們找訂單、拓寬市場銷路。”段紅英告訴記者。
此外,還有資金不足、設備簡陋、技術人才匱乏……每一個問題都讓段紅英感到壓力重重。
“2020年,鞋廠初辦、經營起步時,我們接到第一批訂單,因為疫情的原因,只有延后交付訂單,但等訂貨商收到貨時,產品已經過季了,這批訂單,后來只有砸在自己手里,虧損了70多萬元。”“再后來,為了擴建廠房,又導致公司資金鏈斷裂,鞋廠很長一段時間停止了運營。工資都發不出來了,員工們還安慰我,先干著,等企業經營變好了再說工資的事。”……回憶起這些,段紅英說,當初,她也曾因為這些難題,一度想要放棄,“但想到鄉親們的期待,我不能放棄!”
向沿海企業學習品控技術,逐步建立標準化制鞋流程,堅持選用優質材料,嚴格把控每一道生產工序,確保每一雙鞋都舒適耐穿。同時,緊跟市場潮流,結合鄉村特色,設計出既平價又時尚、實用的鞋款,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5年多的創業摸爬滾打,如今,段紅英從返鄉辦鞋廠的“新農人”,變成了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興農人”。
李娟正在進行鞋模具成型工序 郭曉娟 攝
朝陽村六組村民李娟曾在浙江臺州的一家鞋廠打工多年,為了照顧家里兩個正在上學的兒子,她返鄉回到段紅英的鞋業公司應聘,一干就是4年。她說:“在家門口就有活路干,每月收入有6000多元,還可以早上給家里的孩子們煮了早飯再出門上班,下午下班回家,也有時間給孩子們輔導作業了。比起在外打工,現在,我們一家人的生活幸福感都提高了不少。”
還有今年20歲的村民段紅佳,從小就熱愛繪畫,曾多次參加畫畫比賽獲獎,但因家庭原因,高中畢業后,不得不放棄繼續深造學習的機會,但他從未放棄夢想,一直在自學美術設計。一次捐資助學中,段紅英得知此事,看了段紅佳的作品后,向他拋出橄欖枝,招聘其成為公司的設計師。
段紅佳向記者展示其設計的爆款熱銷鞋 郭曉娟 攝
“去年,我設計的一款鞋子,成了銷售爆款,一年賣出10萬雙呢。看到那么多人穿著我設計的鞋子,我心里很是驕傲。”一邊向記者展示自己設計的跑鞋,段紅佳一邊笑著告訴記者:“來到這個公司后,不僅能發揮我的特長,展現我的價值,還能為家庭增收。平時,公司也會派我到外地去培訓,讓我個人得到成長,不斷提升業務能力。”
小鞋廠闖出大市場
據介紹,2024年,興文縣振新鞋業有限公司生產出20萬雙鞋,年銷售額達1400多萬元。
“其中,有五六千雙鞋是賣在當地,相當于我們大壩苗族鄉,每一家人,就有5雙鞋是來自我們廠。”說到企業如今取得的發展,段紅英臉上的笑容中帶著些許自豪,“我們的鞋遠銷國內外市場,預計今年可生產30萬雙鞋,產值達2000萬元。”
段紅英(右)在檢查鞋成品質量 郭曉娟 攝
“作為新時代的新農人,是農業農村的廣闊舞臺成就了我的創業夢想,也讓我有機會為家鄉父老致富貢獻力量。”談及未來,段紅英信心滿滿地表示,她希望將企業做大做強,將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讓更多人看到鄉村企業的潛力與活力。
近年來,興文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像段紅英這樣的“新農人”不斷涌現,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記者從興文縣大壩苗族鄉政府了解到,推進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該鄉錨定“文旅古鎮,水韻苗鄉”發展定位,創新“三園筑基、一區延鏈、環帶賦能”產業體系,全鄉統籌1.6萬畝茶竹資源+3600畝稻漁園區+10300畝糧藥園區三大載體,實現資源要素統籌、產業空間集聚、生態人文共生的立體化發展格局。通過延鏈補鏈工程引進龍頭企業5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20個,帶動就業崗位年均增長80個。
30名!公開考調公務員
團中央兩會提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涵養塑造青少年價值觀
伙伴計劃|周末課堂——人工智能家居-認識家庭電路
編 輯|張 萍
一審一校|陳 亞 蘭
二審二校|徐 昀
三審三校|趙 靜
來源|宜賓融媒、興文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