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5年第1期)
第一作者簡介喬龍潭,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調查監測相關工作。
> 翠峰攬云煙 碧水韻丹青
2009年8月23日,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這一榮譽肯定了其在全球地質學中的獨特價值。坐落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的秦嶺終南山,以豐富的地質遺跡、地貌景觀和古人類遺跡為特色,覆蓋了1074.85平方千米的廣闊區域,成為地質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公園內地質遺跡多樣,從秦嶺造山帶到第四紀地質遺跡,再到地貌和古人類遺跡,每一處都講述著地球億萬年的故事。這里不僅是地質科學的寶庫,也是自然愛好者的圣地。公園劃分為五個特色區域:翠華山山崩地貌區、驪山裂谷地壘構造區、冰晶頂韌性剪切帶與構造混合巖化區、玉山島弧型花崗巖峰嶺地貌區,以及南太白板塊碰撞縫合帶與第四紀冰川區,每個區域都以其獨特的地質特征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這一自然奇觀。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寶地,更是生態保護和科學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板塊之吻
在距今約2.4億年的遠古歲月,地球的板塊運動在秦嶺地區演奏了一支壯麗的地質交響曲。揚子與華北兩大板塊的激烈碰撞,如同天地間的一次深情擁抱,引發了地殼的劇烈變形和巖漿的涌動,為秦嶺造山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隨著時間流轉,上億年的地質變遷如同一位耐心的雕刻家,不斷在秦嶺的軀體上刻畫著拉張、剪切和擠壓的痕跡。約1.95億年前,秦嶺與海洋的最后聯系被切斷,它雄偉的身姿開始獨立于世,如同一位孤獨的守望者,矗立在大地之上。到了約8000萬年前,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浪潮再次席卷而來,為秦嶺的地貌帶來深刻變革。而秦嶺的東段,終南山地區,更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它的地質奇觀和自然美景,被賦予了世界地質公園的美譽,成為了地球歷史長河中的一段不朽傳奇。
>巖巒似錦
> 山岳巍峨立 峰巒疊嶂間
自然印記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如同大自然精心編織的一幅壯麗畫卷,鋪展在秦嶺的中段。它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更有“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稱”。這里總的地貌特征是北仰南俯,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山嶺與河谷、臺地相間,主要地貌單元包括山前沖洪積扇群、黃土臺塬、地壘斷塊山、流水侵蝕剝蝕的黃土高原丘陵。這些大起伏的中山和古冰川作用形成的極大起伏高山,共同構成一幅立體的“自然雕塑”。這是大自然力量的杰作,是自然與歷史的交融,是探索地球奧秘的窗口,也是感受自然之美的天堂。
地質檔案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以其豐富的地質遺跡而著稱,這些遺跡不僅記錄了地球的演變歷史,也展現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眾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地質奇觀。在這里,我們可以見證地球演變的壯麗史詩,感受自然力量的無窮魅力。
翠華山景區以其宏大的山崩地質遺跡而聞名,其山崩地貌規模在中國首屈一指,世界排名第三,其中單體崩石的體積更是世界第一,這里不僅有著山崩臨空面、崩塌堆積等,還涵蓋了堰塞壩、堰塞湖和崩塌洞穴等,展現了山崩的完整過程。南五臺景區則以其峻峭的花崗巖地貌和豐富的構造景觀吸引著世人的目光,花崗巖經過長期的自然雕琢,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地貌,如同一座天然的“構造地貌博物館”。驪山景區的溫泉歷史悠久,其背后的地質構造同樣引人入勝,這里的地壘斷塊山構造,造就了險奇峻秀的地貌景觀,包括斷崖、斷層破碎帶,等等。太平景區則以其混合巖和瀑布景觀而著稱,這里的混合巖經過多期巖脈的充填和河谷侵蝕,形成了壯觀的瀑布和迷人的水體景觀。朱雀景區的地質遺跡同樣豐富多彩,冰蝕瀑布、冰緣地貌等奇觀隨處可見,均是冰河時期地質活動的直接證據。黑河景區以其第四紀古冰川地貌遺跡而聞名,這里的自然景觀展現了地質遺跡的變遷和大自然的原始風貌。藍田猿人遺址則是研究人類進化史的寶貴資料,這里發現的化石,為我們揭開了遠古人類歷史的一角。
上述地質遺跡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寶貴財富,也是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眾多游客和地學愛好者前來探索。
水韻悠長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隨著四季的輪回展現出不同的自然風貌。春日里,萬物復蘇,生機勃勃;夏日中,陽光燦爛,熱情奔放;秋日時,碩果累累,金黃滿地;而到了冬天,則寧靜祥和,雪晴云淡。這里氣溫較低,1月平均氣溫僅略高于冰點,夏季平均氣溫則為26.6℃,全年平均溫度是溫和的13.3℃。降水如同大地的脈搏,其年均降雨量為613.7毫米,濕度保持在69.6%,為這片土地帶來清新與濕潤的空氣。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下降,每攀爬100米,溫度便降低0.6℃,由此形成了獨特的山地氣候。水,是秦嶺終南山的靈秀所在,這里擁有約4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是關中地區的生態命脈,也是渭河的重要水源。28條河流和30座水庫,如同大地的血脈和明珠,不僅滋養著沿途的生態系統,還為農業和城市提供了寶貴的水源。這些自然資源,是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寫照。
> 清泉石上流
天然寶庫
“鬼斧神工誰造化?長庚精魄百千年”。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巍峨的山峰和蜿蜒的山脈,宛如一條巨龍盤旋于大地。這里的自然環境獨特,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被譽為“中國天然動物園”和“亞洲天然植物園”。
公園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記錄有36目100科643種,這里是珍稀瀕危動物的庇護所,62種生靈在此得到呵護,秦嶺“四寶”——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就棲息于此。這里的植物種類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931種,包括122科671屬的種子植物,以及120種蕨類植物和253種蘚類植物。這些植物不僅種類豐富,而且有序分布,形成了四個清晰的垂直景觀林帶。水資源同樣是秦嶺終南山的一大寶庫,占關中地區地表水資源總量的51%,是渭河的主要水源。園內的河流眾多,如黑河、澇河、灃河等28條,還有30座中型以上的水庫,為這片土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水。
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了生命的活力,這里的每一片葉子,都記錄著時間的流轉。這是大自然的饋贈,是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的寶貴財富。
> 綠野仙蹤尋
古韻今聲
這片古老的土地,自遠古時代便孕育著生命的律動。它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曙光,從大約132.7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起,古人類便在這里生根繁衍。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這里,是詩詞的沃土,園林藝術的發祥地,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12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同歷史的明珠,點綴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藍田猿人的遺跡,商旅古道的足跡,子午棧道的歷史,都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周秦漢唐的盛世園林,宮闕的輝煌,宗教祖庭的寺廟,無不彰顯著古代文明的輝煌燦爛。而藍田玉的悠久歷史,更是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人文資源的璀璨瑰寶。終南山,不僅是道教的發祥地,也與佛教有著深厚的聯系。這里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修道勝地,被譽為“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許多名人選擇在此隱居,其中包括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他們的故事和傳說也為終南山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就像一曲悠長的史詩,吟唱著中華民族的不朽傳奇。
多彩生態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是一座生態寶庫,其豐富的生態功能為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科研教育、生態旅游和文化遺產保護貢獻了非凡價值。地質公園的多樣化環境為珍稀動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保護了生物多樣性。這里的清泉和河流不僅滋養了大地,還維持了水土和生態平衡。秦嶺終南山也是氣候的調節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帶來了分明的四季和多變的氣候,為大地帶來生機。作為地質科學的寶庫,公園內的地貌和巖石記錄了地球的演變歷史,為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素材。公園的自然美景吸引了眾多游客,使之成為生態旅游和休閑的勝地。公園內豐富的自然文化遺產,例如藍田猿人遺址和古棧道遺跡,更是見證了古代文明的輝煌。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不僅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其野生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醫藥、食品和化學工業等領域也具有巨大潛力,為經濟社會和生態保護帶來了顯著效益。這座地質公園是我國自然和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其生態功能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 自然的呼吸
守護之盾
加強對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生態保護,對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義。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指引下,從2023年開始,我國將每年的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進一步將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提升到國家層面。保護好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意識,舉起“守護之盾”,共筑生態環境的和諧篇章。相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圖景,必將遍布整個秦嶺的山川原野。
作者: 喬龍潭 李強 楊瀚文
編輯: 何陳臨秋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