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一直擔任國務院總理兼任外交部長,在幾十年的工作中他一直兢兢業業,干的相當出色。
毛主席曾說: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每一件都不算小事,如果沒有周總理,我們很多工作都無法完成。他說周總理有吐握之勞。
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毛主席身體不好,前前后后一直都是周總理在招待,尼克松來中國前,其實也做了很多功課。
在機場接待后,周總理在釣魚臺國賓館設了豐盛的晚宴招待,在晚宴上,周總理特意讓軍樂團演奏了《美麗的亞美利加》、《牧場上的家》等著名美國歌曲,這讓尼克松很是感動。期間,周總理拿出了珍藏30多年的茅臺招待尼克松。
在宴會期間,中南海多次來電,原來是毛主席要急著見尼克松,隨后在周恩來的陪伴下,尼克松到了中南海菊香書屋,剛到時,尼克松還有點靜壓,他不敢想象這就是中國領導人住的地方,他還開玩笑形容房子的外觀,覺得像是一個低級官員住的地方。
當尼克松被帶到毛主席的臥室后,毛主席已經在焦急地等待了,毛澤東在助手的攙扶之下,走向尼克松。這是兩個大國領袖的歷史性時刻。當時很多照片顯示,在毛主席汗牛充棟的藏書前,有幾個沙發,他們就坐在那里交談。
毛主席和尼克松從文學談到哲學,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期間周總理作陪,周總理還多次吩咐工作人員,要注意毛主席的身體。
早在萬隆會議時,尼克松就聽說過周總理的風采,如今一見果然十分佩服,在中國為期一周的訪問里,基本上都是周總理帶著尼克松四處參觀,兩人經常會就一些大事小事深入交換意見,從北京到杭州再到上海,周總理的一言一行都讓尼克松感到溫暖放心。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當時周總理已經被查出生病了。
周恩來不怕死,也不企求自己長生不老。他臨終前,把遺言告訴了妻子,那就是不保留骨灰。可是當鄧穎超宣布了遺言后,震驚了所有人,就連毛主席得知后也覺得不可思議。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在北京病逝,隨后中央馬上商討周總理的后事問題,準備為周總理舉辦一場大型的喪禮,但是鄧穎超突然宣布了周總理的三個遺言。
那就是一共三條,除了不保留骨灰,還有不搞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意思就是要喪事簡辦,因為周總理認為國喪耗時耗力。
但是葉劍英等人說,中國人就從來沒有這種不留骨灰的先河,怎么能用在總理身上,還不開追悼會,更不可能。所以很多人都不同意,只能去請示毛主席,毛主席當然理解周總理了,毛主席決定追悼會和遺體告別還是要開,至于不留骨灰,就按照總理的遺愿來吧,就這樣,在鄧穎超的多次哭訴下,毛主席同意了這個決定。
周總理的追悼會結束后,執行撒骨灰任務的同志們神情莊重地登上飛機。多年來,周總理的骨灰到底撒在了哪里,一直處于保密狀態。
因為鄧穎超認為,如果告訴大家,可能會讓大家自發形成紀念周總理的地方,這樣就違背了總理的意愿。所以在40多年后,四個地方才被公開。原來,周總理的骨灰撒在了北京和天津,以及水庫和入海口四個地方,這四個地方對于周總理來說都是意義非凡的。
1976年2月,尼克松再次來到北京,雖然這次他已經不是大權在握的美國總統,但是他是以朋友的身份來的。
得知周總理逝世后,尼克松表示希望去給周總理掃掃墓,再看看這位偉人,但秘書告訴尼克松,周總理沒有目的,按照周總理的遺愿,他的骨灰被撒在祖國大地了。
得知這個消息后,尼克松頓時潸然淚下,他沒想到周總理竟是如此地無私,尼克松沉默良久,莊重地說道:“有些人是不需要墓碑的,周總理是一個不需要用紀念碑來紀念的名字,不管如何,在未來,人類的歷史學家都一定會把他的名字永遠留在書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