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6日,對于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被華中野戰軍活捉。杜的前半生無疑是輝煌的。作為黃埔一期學校的杰出代表,他深受蔣介石的喜愛。同時,他部隊也是國民黨裝備最好、實力最強的部隊。這也是他能夠完成軍事戰斗的條件。因此,杜聿明的戰術特點是進攻。然而,他最后的失敗恰恰是因為這個想法。
在廣闊的淮海戰場上,面對人民解放軍運動專家蘇羽將軍的進攻,堅持使用進攻戰術,最終被分割、包圍和俘虜。不幸的是,他一生流血流汗,在尸山的血泊中進進出出。杜聿明被俘后,不愿接受現實。后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他徹底變了。他甚至拖著生病的身體幫助志愿者制作口糧。那么,朝鮮戰場上發生的事情讓他下定決心背井離鄉了嗎?
出身地主家庭
1904年11月28日生于陜西省米脂縣東區陸家圍杜家灣。祖先是當地的封建地主。他的父親杜良奎是晚清舉人。當他在長安大學任教時,他加入了國際聯盟。他多次回到米脂,鼓動縣內民間組織驅逐清官,參加反對袁世凱自稱皇帝的斗爭。
杜聿明從小就喜歡玩槍。在學校,我得到了這位老師的嚴格指導。自從爺爺奶奶和叔叔去世后,杜良奎一直在國外教書。父親從不過問家務,所以他不得不承擔家務的重擔。由于他非凡的智慧,他很快掌握了一套管理家務和保護家族企業的技能。
當杜聿明十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從中國回來了。看到他在做家務,放棄學業,他很失望。他決定把家務交給侄子杜玉成。跟隨父親來到陜北23個縣中的一個。玉林中學玉林中學20年級繼續學習。
1923年,杜聿明從玉林中學畢業。同年8月,他與比他大兩歲的曹秀清結婚。1924年初春,年僅20歲,隨顏奎堯、馬世恭從老家榆林來到北京。原本想報考北京大學,但在北京期間,他目睹了北洋軍閥濫用政務、竊取國家權威的陰暗面。在《新青年》雜志上看到黃埔軍校招生的廣告,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報考黃埔軍校。
1924年6月,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在學校,他從不粗心學習。軍校開設步兵炮兵、工兵等軍事課程,以及戰術演示模擬和排練。專心認真地學習生活。畢業后,參加了國民革命軍東征,陳炯明。曾任陸軍第25師、旅長、副師長等職。并參加了北伐長城戰爭和淞滬抗戰。
1925年春,在軍校的指揮下,與廣東軍閥陳炯明的戰斗打響了。進攻淡水城時,杜聿明和陳賡報名參加了教學團組織的死亡隊。他們兩人是第一批爬上這座城市的人。然后他們又打開了大門。半人馬旅被引進來殲滅敵人的殘余,最終取得了勝利。同年3月初,杜一行抵達北京。給廖先生寫信,匯報孫中山的情況,調到開封后,在胡景翼的直接領導下,協助蘇聯顧問籌備成立軍事學院。
不久,第二國軍貴族團加營長,大地主擴大勢力,聘請杜聿明為副營長、第一連長。我鄭重寫信給廣州革命根據地和黃埔軍校,向他們通報情況,請示。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立即發出指示:希望杜聿明留在北方,爭取機會與馬祥取得聯系,參與守護留在碧云寺的孫中山先生的神像。這時,他奉命領兵進京,駐守北京。重組后,吳寶山營也隨團北上。到達北京后,高桂滋將補充營改為特務營,并派營到西山碧云寺靜宜園保護孫中山的靈魂。仍然擔任副營長和第一連長。
昆侖關戰役
昆侖關戰役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也是國民革命軍在黔南投入兵力最多的戰役。主要位置是昆侖關,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11日,中國廣西的一個要塞。昆侖有兩個詞:廣義和狹義。廣義上指的是南寧的防御,南寧的反擊,桂南戰爭中的賓陽之戰,狹義上只指桂南戰爭中南寧的反擊。
1939年11月15日,日軍在北灣龍門港登陸。攻占欽州、防城后,于24日以一師一旅之力沿秦永公路侵入南寧。12月4日,昆侖關被占領,桂南戰役打響。國民政府動員了四個戰區的五個軍的兵力參加桂南戰役,以確保桂越國際交通線的安全。
38中央軍第5軍奉命進攻昆侖關,戰斗于12月18日凌晨打響。12月30日,五軍第三次攻占昆侖關,殲滅五千余人。第21旅。21旅班長以上的軍士85%以上陣亡,敵旅少將中村正夫陣亡。
第五師是日軍的主力部隊,是日軍的一支精銳機械化部隊。它被稱為鋼鐵軍團。敵人來勢洶洶。蔣介石不敢怠慢。蔣介石和兩個地方軍一起,從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省抽調兵力到廣西。大約20萬人想利用日軍的立足之地一舉殲滅他。當時形勢如此嚴峻,以至于大本營作戰部負責人傅永功爾宣布,這是中國事變的最后一站,國家的存亡就在這場戰役中。蔣介石命令桂林營主任白崇禧指揮桂林南部的戰斗,并派陳吉勝作為監軍的前線包圍南寧的主戰場。昆侖的國軍公關由杜聿明第五軍把持。戰斗異常激烈,雙方都有傷亡。
1939年11月,日軍在海南島南端的玉林港集結第5師、臺灣省混編旅和第5艦隊。他們以閃電般的速度出現在欽州灣,迅速登陸,攻占了防御城。24日,日軍占領南寧、龍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緊急派遣第5、99、36軍到廣西。都督奉命在昆侖關反擊。
第五軍是國民革命軍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機械化軍。其核心是第200師。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機械化師,也是國民革命軍最強大的主力之一。1935年,國民黨成立了交通軍事學校(機械化學校),被任命為軍事學院校尉。1937年3月,該部組建國民黨軍第一機械化軍,成為第一團。1938年1月,機械化團擴編為第200師,任師長。1938年10月,在第200師的基礎上,擴編為第5軍,包括榮譽第1師、第200師和新的第22師。直到抗日戰爭中期,這樣的裝備在中國軍隊中首屈一指。
起初,國民黨軍以閃電般的速度突破日軍戰場,直接將日軍防線撕得粉碎。日軍被國民黨軍打敗,迅速求救。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大大增加了增援。號稱不敗的日本軍刀軍,也在這場戰役中遭遇了國民黨鐵軍的英勇反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斗。他們躲在叢林里,屠殺日本援軍,向戰車上的日本鬼子開火。路上全是日本鬼子的尸體,刀兵團被包圍了,束手無策。經過十幾天的艱苦戰斗,第五軍于1939年11月31日突破了險峻的昆侖關。為此,中國軍隊打死打傷日軍5000多人,并擊斃日軍中村正弘少校的軍隊。中國軍隊殺死了27000人。更多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日軍軍官在戰爭中的死亡率高達85%,國軍僅損失了4輛坦克。昆侖關戰役是正面戰場,是武漢失陷以來的偉大勝利,也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偉大勝利。在這次戰役中的指揮能力和頑強精神,使他在抗日戰爭、淮海戰爭等戰役中赫赫有名。
濟南戰役
1948年9月下旬,濟南戰役勝利三天后,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政委蘇羽向中共中央軍委提出,希望打勝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這場戰役叫淮海戰爭。主要目標是殲滅遠離徐州的第七軍和第九綏靖區,為攻克徐州做準備。1948年10月29日,國民黨參謀長顧、國防部長何時在國防部召開鞏固南京長江淮河屏障作戰會議。按照白崇禧的指導思想,他們最終決定將優勢兵力集中在徐州和蚌埠。他們之間的金夫鐵路兩側是戰略防御。當解放軍南下時,他們將集中力量尋找機會與解放軍作戰。
蔣介石命令杜聿明營救黃維。1948年11月27日,黃維第12軍被人民解放軍包圍,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被蔣介石緊急調離東北的杜聿明,成為徐州剿匪副總司令。他指揮30萬和徐州守軍。1948年11月30日棄守徐州,原計劃沿永城、楊過向西南撤退。然而,杜聿明的人在去東南的路上接到了蔣介石的命令,這個命令恰好在蘇羽的口袋里。
人民解放軍在前進的路上設下埋伏。一路上頑強地抵抗,使他的部隊無法前進。他們不得不慢慢撤退。然而,撤退被人民解放軍占領了。解放軍部隊緊隨其后。他的士兵驚慌失措,生怕解放軍追上來,全軍潰逃。哪里有什么命令,終于,12月4日,他們被華東野戰軍包圍在永城東北的成官莊一帶。
杜聿明認為,只要各部自行突破,只要部隊還活著,包圍圈是可以打破的。結果,幾輪攻勢都失敗了,他的心變得更冷了。解放軍包圍了軍隊,他的部隊開始斷糧。然后,在等待兵團全軍覆沒的消息時,都更加憔悴了。
1949年1月6日,杜聿明被困僅一個月,解放軍發起總攻。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部隊的頑固派全部被打死,杜聿明被解放軍活捉。事實上,在淮海戰爭之前,杜對場上的形勢了如指掌。他認為解放軍的目標不是徐州,而是黃維。淮海戰爭前,也像往常一樣給了蔣介石幾種作戰方法,而也提供了一個方案。經蔣顧批準,杜聿明的建議被擱置。
在這里,我們應該記住一個人。郭汝瑰是潛伏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的我黨紅色特工。國軍之所以這么差,是高層的判斷,優柔寡斷,優柔寡斷造成的。另一方面,模糊性的產生是因為郭汝瑰不斷從國家軍隊向我軍發送信息。不僅坑了兵團,還派三個團進入我軍的包圍圈,但他始終沒有透露自己的身份。為此,杜聿明去世時,還握著的手,問他是不是臥底。
俘虜生涯
在蔣介石的盲目指揮下,杜聿明最終成了解放軍的俘虜。蔣介石對此負有重要責任。杜被捕后,解放軍沒有為難她。在獄中,他患上了肺結核和胃潰瘍,并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同時,他也受到了很好的對待。杜聿明的食物還不錯。他可以每天喝一斤牛奶,不時吃紅燒肉等肉類。比普通人多。除此之外,除了戰犯之外,還有著相對自由的生活,并且還可以學習和進修。
雖然已經不再是蔣介石的部下,但他一直感激蔣介石。他在北京期間得到了各方面的照顧,但他仍然有一生忠于一個人的想法。他也忠于最初給他教育的組織。如此傲慢的將軍似乎很難低頭。雖然將軍們徹底失敗了,但仍有一些將軍拒絕服從我軍。雖然被俘虜了,但他們還是希望外軍能給我軍一個教訓。功德林戰犯管理處的一些戰犯就有這種心態。他們寄予厚望的是朝鮮戰爭。
被志愿軍感化
1950年10月8日,為了保衛祖國,中國迅速組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參加了朝鮮戰爭。戰前,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想法。很難相信步槍擊敗美國人。在他們看來,我軍之所以能在解放戰場上取得勝利,靠的就是人民的支持。這在軍隊中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們的考慮不是沒有根據的。
二戰后,美英等國迅速調整戰略,對蘇聯采取敵對政策。此外,二戰并沒有傷害美國。其軍事實力和后勤實力都是當時世界第一,只有這些戰犯為他們的成就做出了貢獻。他們中的許多人與美國軍方有過接觸,并對美國在二戰中強大的武器裝備和戰斗力表示震驚和欽佩。他們認為,我軍抵抗美國侵略、援助朝鮮,與正面對抗美國無異。
他們基本上不相信裝備差的志愿者能打敗世界。面對最強大的美軍,絕對是雞蛋碰石頭。這些人只是在等著看好戲,但志愿者們的勇氣和堅韌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他們正在發揮國家的巨大力量,好消息不斷從前線傳來。大多數對志愿軍失敗感到高興的戰犯都震驚了,粉碎了他們的幻想。
我們的軍隊已經越過了三八線,占領了漢城,迫使美國人進行談判。眾人第一次相信,中國人這次真的站起來了,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要認真改造自己。杜聿明曾經是中國遠征軍的一名將領,與英美將領作戰。經過多次接觸,他對他們的作戰和指揮策略非常熟悉,于是主動給志愿軍出主意。寫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建議書,介紹了美軍的武器裝備和戰術,并提交給管理處,顯示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覺悟和誠實。
他致力于改革,沒有忘記國家正義。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的勝利報告頻頻使杜決心與國民黨決裂,開始接受龔的改造。考慮到志愿者無法現場解決問題,大部分物流物資依賴國內技術。他們從思想到行動的轉變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當時他號召全國感知口糧。后悔了之后,他立即加入了軍糧的生產。雖然那時他身體不好,但他總是不得不參加戰斗。士兵們在前面戰斗,如果他們能幫忙,他們就能做到。他們每天都在做,但他們很忙,但很開心。
每當美國援助朝鮮勝利的消息傳來,杜聿明也很高興。他曾深情地說,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的囂張氣焰和跨過鴨綠江保衛祖國的宏偉抱負,令我無比激動和欽佩。中國人民確實站起來了。我第一次覺得蔣介石的理論體系,甚至他自己的思想都是錯誤的。真正決定戰爭結果的是人民的正義。因此,他更堅決地參加了抗美援朝活動。
1959年,杜聿明成為最早獲得特赦的人之一。出獄后,他被任命為文史學會文史系主任。1981年5月,77歲的杜聿明在北京逝世。他在臨終前留下遺言,希望臺灣省的同學、親戚、朋友、同胞,把國家正義放在第一位,早日推進和平統一,共同把古老的文明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強國。為了后代的利益,杜聿明能夠徹底改變主意,是因為他心中隱藏著國家的正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