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黑蘭街頭的抗議者焚燒美國國旗,而克里姆林宮的密使正穿梭于沙特的豪華酒店。當特朗普在白宮威脅 “不談就打”時,他的真實目標早已超越伊朗核問題。這場看似瘋狂的外交賭局,實則是美國重塑中東秩序的精密算計,用俄羅斯的斡旋當誘餌,迫使歐洲放棄能源自主,最終將伊朗石油重新納入美元結算體系。
先說說軍事威脅的“核詐術”。特朗普在福克斯采訪中拋出“致信哈梅內伊”的重磅炸彈,聲稱“要么談判,要么軍事行動”。但詭異的是,伊朗外交部次日就否認收到信件。這種“隔空喊話”的戲碼,實則是精心設計的心理戰。正如美國前國安顧問博爾頓所言:軍事威脅是談判的籌碼,而非目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在威脅伊朗的同時,卻悄悄削減 2025 年國防預算 8%,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操作,暴露了其真實意圖 —— 制造危機恐慌,迫使歐洲加速采購美國武器。
克里姆林宮突然宣布“愿意協助美伊談判”,這距離特朗普委托普京斡旋僅過去兩周。這種“閃電式外交”背后,美國讓俄羅斯充當談判中間人目的很明確,既能避免直接對話的政治風險,又能挑撥俄伊關系。
更致命的是,特朗普政府同步對歐洲施壓,要求其停止進口伊朗石油,否則將制裁相關企業。這種“借刀殺人”的策略,迫使歐洲在能源自主與跨大西洋關系間做出抉擇。
特朗普的真實目標,藏在 2 月 4 日簽署的“極限施壓”備忘錄里:將伊朗石油出口歸零,同時要求歐洲增加軍費至 GDP 的 5%。
這兩條看似矛盾的政策,實則是同一戰略的兩面:通過能源封鎖迫使伊朗就范,通過軍費勒索迫使歐洲服從。
更諷刺的是,就在歐洲為 1500 億歐元防務基金爭吵時,美國能源巨頭已悄悄與卡塔爾簽署長期天然氣協議,用高價液化天然氣填補伊朗石油缺口。
但伊朗的反制手段同樣致命。革命衛隊司令坦格西里警告“關閉霍爾木茲海峽”,這一威脅直擊全球能源命脈。不過美國也有預案:美軍宣布將第五艦隊主力轉移至阿曼灣,同時與阿聯酋秘密達成石油儲備協議。這種“以戰促談”的策略,既展示軍事威懾,又為談判預留空間。霍爾木茲海峽的危機,儼然成為了美元霸權的試金石。一個場景浮現眼前:當哈梅內伊在德黑蘭高呼“絕不屈服”時,特朗普正在佛羅里達高爾夫球場與能源寡頭舉杯共慶。
在我看來,這場持續七年的美伊博弈,本質上是美元霸權與能源自主的終極對決。伊朗的核計劃不過是借口,歐洲的恐慌恰是美國的機會,而俄羅斯的斡旋,極有可能成為埋葬自己的陷阱。當全球目光聚焦于談判桌時,真正的贏家早已在幕后數錢。這就是特朗普的 “中東生意經”,一場用戰爭包裝的資本盛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